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P 43


作者:章學誠
頁數:43 / 112
類別:史學論述

 

文史通義

作者:章學誠
第43,共112。
通史之修,其便有六:一曰免重複,二曰均類例,三曰便銓配,四曰平是非,五曰去牴牾,六曰詳鄰事。其長有二:一曰具翦裁,二曰立家法。其弊有三:一曰無短長,二曰仍原題,三曰忘標目。何謂免重複?夫鼎革之際,人物事實,同出並見。勝國無徵,新王興瑞,即一事也。前朝草竊,新主前驅,即一人也。董卓、呂布,范、陳各為立傳,禪位冊詔,梁、陳並載全文,所謂復也。《通志》總合為書,事可互見,文無重出,不亦善乎?何謂均類例?夫馬立《天官》,班創《地理》,《齊志·天文》,不載推步;《唐書·藝文》不敘淵源;依古以來,參差如是。鄭樵著《略》,雖變史志章程,自成家法;但六書七音,原非沿革,昆蟲草木,何嘗必欲易代相仍乎?惟通前後而勒成一家,則例由義起,自就隱括。《隋書·五代史志》,(梁、陳、北齊、周、隋。)終勝沈、蕭、魏氏之書矣。(沈約《宋志》、蕭子顯《南齊志》、魏收《魏志》,皆參差不齊也。)何謂便銓配?包羅諸史,制度相仍。惟人物挺生,各隨時世。自后妃宗室,標題著其朝代;至於臣下,則約略先後,以次相比。(《南、北史》以宗室分冠諸臣之上,以為識別,歐陽《五代史》,始標別朝代。)然子孫附於祖父,世家會聚宗支。(《南、北史》王謝諸傳,不盡以朝代為斷。)一門血脈相承,時世盛衰,亦可因而見矣。即楚之屈原,將漢之賈生同傳,周之太史,偕韓之公子同科,古人正有深意,相附而彰,義有獨斷,末學膚受,豈得從而妄議耶?何謂平是非?夫曲直之中,定於易代。然晉史終須帝魏,而周臣不立韓通,雖作者挺生,而國嫌宜慎,則亦無可如何者也。惟事隔數代,而衡鑒至公,庶幾筆削平允,而折衷定矣。何謂去牴牾?斷代為書,各有裁製,詳略去取,亦不相妨。惟首尾交錯,互有出入,則牴牾之端,從此見矣。居攝之事,班殊於范;二劉始末,(劉表、劉焉。)范異於陳。統合為編,庶幾免此。何謂詳鄰事?僣國載紀,四裔外國,勢不能與一代同其終始;而正朔紀傳,斷代為編,則是中朝典故居全,而藩國載紀乃參半也。惟南北統史,則後樑、東魏悉其端,而五代彙編,斯吳越、荊、潭終其紀也。凡此六者,所謂便也。何謂具翦裁?通合諸史,豈第括其凡例,亦當補其缺略,截其浮辭,平突填砌,乃就一家繩尺。若李氏《南、北》二史,文省前人,事詳往牒,故稱良史。蓋生乎後代,耳目聞見,自當有補前人,所謂憑藉之資,易為力也。何謂立家法?陳編具在,何貴重事編摩?專門之業,自具體要。若鄭氏《通志》,卓識名理,獨見別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後代不能出其規範;雖事實無殊舊錄,而辨名正物,諸子之意,寓於史裁,終為不朽之業矣。凡此二者,所謂長也。何謂無短長?纂輯之書,略以次比,本無增損,但易標題,則劉知幾所謂「學者寧習本書,怠窺新錄」者矣。何謂仍原題?諸史異同,各為品目,作者不為更定,自就新裁。《南史》有《孝義》而無《列女》,(詳《列女》篇。)《通志》稱《史記》以作時代,(《通志》漢、魏諸人,皆標漢、魏,稱時代,非稱史書也。而《史記》所載之人,亦標《史記》,而不標時代,則誤仍原文也。)一隅三反,則去取失當者多矣。何謂忘題目?帝王、后妃、宗室、世家,標題朝代,其別易見。臣下列傳,自有與時事相值者,見於文詞,雖無標別,但玩敘次,自見朝代。至於《獨行》、《方伎》、《文苑》、《列女》諸篇,其人不盡涉於世事,一例編次,若《南史》吳逵、韓靈敏諸人,幾何不至於讀其書不知其世耶?凡此三者,所謂弊也。

《說文》訓通為達,自此之彼之謂也。通者,所以通天下之不通也。讀《易》如無《書》,讀《書》如《無詩》。《爾雅》治訓詁,小學明六書,通之謂也。古人離合撰著,不言而喻,漢人以通為標目,梁世以通入史裁,則其體例,蓋有截然不可混合者矣。杜佑以劉秩《政典》為未盡,而上達於三五,《典》之所以名通也。奈何魏了翁取趙宋一代之掌故,亦標其名謂之《國朝通典》乎?既曰國朝,畫代為斷,何通之有?是亦循名而不思其義者也。六卿聯事,職官之書,亦有通之義也。奈何潘迪取有元御史之職守,亦名其書謂之《憲台通紀》耶?又地理之學,自有專門,州郡志書,當隷外史。(詳《外篇·亳州志議》。)前明改元代行省為十三布政使司,所隷府州縣衛,各有本志。使司幅員既廣,所在府縣,懼其各自為書,未能一轍也,於是裒合所部,別為通志。通者,所以通府州縣衛之各不相通也。奈何修通志者,取府、州、縣、山、川、人、物,分類為編,以府領縣,以縣領事實人文,摘比分標,不相聯合?如是為書,則讀者但閲府縣本志可矣,又何所取於通哉?夫通史人文,上下千年,然而義例所通,則隔代不嫌合撰。使司所領,不過數十州縣,而斤斤分界,惟恐越畔為虞,良由識乏通材,遂使書同胥史矣。



  
○橫通

通人之名,不可概擬也,有專門之精,有兼覽之博。各有其不可易,易則不能為良;各有其不相謀,謀則不能為益。然通之為名,蓋取譬於道路,四沖八達,無不可至,謂之通也。亦取其心之所識,雖有高下、偏全、大小、廣狹之不同,而皆可以達於大道,故曰通也。然亦有不可四沖八達,不可達於大道,而亦不得不謂之通,是謂橫通。橫通之與通人,同而異,近而遠,合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