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楞嚴經    P 17


作者:懷迪
頁數:17 / 43
類別:佛教

 

楞嚴經

作者:懷迪
第17,共43。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業運每常遷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汝復于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于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葡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于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于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