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46


作者:黃宗羲
頁數:346 / 0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孔子之教人,博約而已矣。博文而約之以禮,即多學而貫之以一者也。昔嘗談及尋樂,朱子曰:「不用思量顏子,惟是博文約禮後,見理分明,日用純熟,不為欲撓,自爾快樂」以佐觀之,《論語》言博約者凡三見,蓋從事經書,質問師友,反身而誠,服膺勿失,則此樂得諸心矣。樂善不倦,絶無私慾,天爵在我,不為人爵所困役,天地萬物與吾同體,更無窒礙,隨時隨處,無入而不自得。

然則寓形宇宙之內,更有何樂可以代此哉?莊誦執事《余冬序錄》終篇,啟發滋多,與嚮日京邸共談時,樂無以異。然則執事殆真得孔、顏之樂者哉!夫庖羲始造書契,治官察民,《墳》、《典》興焉, 、夔、稷、契既讀其書矣,是即博文也。得之於心,則天之敘秩我者,我得而惇庸之,同寅協恭和衷,如 陶所云者,而能有行焉,是即約禮也。(《與何燕泉》)

今之道學,未嘗讀書,而索之空寂杳冥,無由貫徹物理,而徒曰致知,則物既弗格矣,無由反身而誠,則樂處於何而得哉?善乎!執事之論學也,其曰:「孔子後,斯道至宋儒復明,而濂溪實倡之。」先生令郴時,郡守李初平聞先生論學,欲讀書。先生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之。」初平聽先生語,二年卒有得。

此可見學必讀書,然後為學,問必聽受師友,然後為問。駕言浮談,但曰「學苟知本,則《六經》皆我註腳」,則自索之覺悟,正執事所謂野狐禪耳。呂希哲解《大學》曰:「致知,致良知也;物格,則知自至。堯、舜與人同者,忽然自見。」又作詩,癖元凱而俳相如,以莊周所言顏子心齋為至。嗟乎!莊周不讀孔子《魯論》之書,又安知心齋由於博而後得於約邪?謝顯道見明道誦讀書史,明道稱顯道能多識,伊川見人靜坐以為知學,蓋聖賢修習,必反躬內省,若徒誦其言而忘其味,《六經》一糟粕耳。又執事所謂口耳出入之間,言語文字之末,剪綵為春,象龍救旱,抑竟何益哉?此周濂溪教二程尋樂之宗旨也。(《與何燕泉》)

然世俗相傳,謂先生《太極圖說》得諸潤州鶴林寺僧壽涯者,其誣固不必辯。但此《圖》與《通書》相為表?,先生蓋讀書深造而自得,非索之空寂杳冥者。《圖》首曰:「無極而太極。」蓋無聲無臭之中,而實理存焉。



  
天地人物,一以貫之,道為太極,心為太極,其實理同也,即《書》「誠者,聖人之本也」。其言「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即《書》「誠源誠復」也。其言「聖人主靜,立人極」,即《書》「聖學一為要,一者無慾,無慾故靜」也。靜則至無之中,至有存焉,其渾然太極已乎!徵諸《易》與《中庸》,則《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而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乃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之本也。

不言四象而言五行者,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皆以土生數五居中,而四象成焉,亦中正仁義之所由定也。至聖之德,本得諸至誠之道,蓋如此至誠無息,至聖有臨,則天地合德矣。既與天地合德,則與日月合明,四時合序可知。

故言孔子立人極,傳自堯、舜、文、武及與上律下襲,必譬諸四時日月焉。天地之大德曰生,若或浚之,而小德分殊。(《與何燕泉》)

四時各一其氣,日月各一其明,萬物各一其性,如所浚之川,東則不入於西,南則不入於北,而往過來續,不捨晝夜,故曰:「小德川流。」萬物之所以並育者,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萬物也。四時日月之所以並行者,五氣順布,四時行也,孰綱維是?孰主張是?若有宰之而特不得其朕者矣,故曰:「大德敦化。」則此書五行陰陽,陰陽太極也,先生真積力久,融會貫徹,乃為圖又為之說,自博而約,雖書不盡言,圖不盡意,豈非聞孔子之道,而知之者哉!(《與何燕泉》)

指摘《傳習錄》九條,如曰:“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忠君之心,即有忠孝之理,無忠孝之心,即無忠孝之理矣。(《答汪方塘思》)

理豈外於吾心邪?晦菴謂:『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人之一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間,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此後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遺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此義外之說。”蓋朱子既謂理不外心,正自本體言,其格物傳,即物而窮其理,即是我心即之也,非義外也。

《書》曰「以義制事」,《語》曰「聞義不能徙」,以與聞皆自心言,即孟子所謂「理義之悅我心也」。理義不根於心,又何悅哉?然《錄》中亦有嘉言,如曰「理無內外,性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於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

謂反觀內省,為求之於內,是以己性為有內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是發明《中庸》合內外之道也。其辯「人謂『晦庵專以道問學為事』,然晦庵之言曰『非存心無以致知』,曰『居敬窮理』,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