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10


作者:王陽明
頁數:10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10,共462。
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曰:「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

草若有礙,何妨汝去?」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曰:「去草如何是一循於理,不着意思?」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曰:「畢竟物無善惡。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錯看了,終日馳求于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曰:「此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

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憤好樂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之中。」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緣何又是軀殼起念?」曰:「此須汝心自體當。

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先生謂學者曰:「為學須得個頭腦工夫,方有着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雖從事于學,只做個義襲而取,只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又曰:「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

若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



  
或問為學以親故,不免業舉之累。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舉,為累于學,則治田以養其親者亦有累于學乎?先正雲「惟患奪志」,但恐為學之志不真切耳。」

崇一問:「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何也?」先生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比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來?」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

四十五十而無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孔子云是聞也,非達也,安肯以此望人?」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病。」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聖,以分兩喻聖人之份量,以鍛鍊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聖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侃問:「先儒以心之靜為體,心之動為用,如何?」先生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用言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問「子夏門人問交」章,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子仁問:「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先儒以學為效先覺之所為,如何?」先生曰:「學是學去人欲,存天理;從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覺之所為,則只說得學中一件事,亦似專求諸外了。時習者,坐如屍,非專習坐也,坐時習此心也;立如齊,非專習立也,立時習此心也。

說是理義之說我心之說,人心本自說理義,如目本說色,耳本說聲,惟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說。今人欲日去,則理義日洽浹,安得不說?」

國英問:「曾子三省雖切,恐是未聞一貫時工夫。」先生曰:「一貫是夫子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功。豈不是一貫?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體用一源,體未立,用安從生?謂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此恐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