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393


作者:王陽明
頁數:393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393,共462。
先寧藩之未變,朝廷固已陰覺其謀,故改臣以提督之任,假臣以便宜之權,使據上游以制其勢。故臣雖倉卒遇難,而得以從宜調兵,與之從事。當時帷幄謀議之臣,則有若大學士楊廷和等,該部調度之臣,則有若尚書王瓊等,是皆有先事禦備之謀,所謂發縱指示之功也。今諸臣未蒙顯褒,而臣獨冒膺重賞,是掩人之善矣。

其不敢受者二也。



  
變之初起,勢焰焻熾,人心疑懼退沮。當時首從義師,自伍文定、邢珣、徐璉、戴德孺諸人之外,又有知府陳槐、曾玙、胡堯元等,知縣劉源清、馬津、傅南喬、李美、李楫及楊材、王冕、顧佖、劉守緒、王軾等,鄉官都御史王懋中,編修鄒守益,御史張鰲山、伍希儒、謝源等,諸人臣今不能悉數,其間或催鋒陷陣,或遮邀伏擊,或贊畫謀議,監錄經紀。雖其平日人品,或有清濁高下,然就茲一事而言,固亦咸有捐軀效死之忠,戮力勤王之績,所謂同功一體者也。今賞當其功者固已有之,然施不酬勞之人尚多也。

其帳下之士,若聽選官雷濟,已故義官蕭禹,致仕縣丞龍光,指揮高睿,千戶王佐等,或詐為兵檄以撓其進止,壞其事機,或偽書反間以離其心腹,散其黨與,陰謀秘計,蓋有諸將士所不與知,而辛苦艱難,亦有諸部領所未嘗歷者。臣于捷奏本內,既不敢瑣瑣煩瀆。今聞紀功文冊,復為改造者多所刪削。其餘或力戰而死於鋒鏑,或犯難而委于溝渠,陳力效能者尤不可以枚舉。

是皆一時號召之人,臣于顛沛搶攘之際,今已多不能記憶其姓名籍貫。復有舉人冀元亨者,為臣勸說寧濠,反為奸黨招陷,竟死獄中。以忠受禍,為賊報仇。抱冤賫恨,實由於臣。

雖盡削臣職,移報元亨,亦無以贖此痛。此尤傷心慘目,負之於冥冥之中者。夫倡義調兵,雖起於臣,然猶有先事者為之指措。而戮力成功,必賴于眾,則非臣一人之所能獨濟也。

乃今諸將士之賞尚多未稱,而臣獨蒙冒重爵,是襲下之能矣。其不敢受者三也。

夫周公之功大矣,亦臣子之分所當為。況區區犬馬之微勞,又皆偶逢機會,幸而集事者,奚足以為功乎?臣世受國恩,碎身粉骨,亦無以報。繆當提督重任,承乏戎行,苟免鰥曠,況又超擢本兵,既已叨冒逾分。且臣近年以來,憂病相仍,神昏志散,目眩耳聾,無復可用於世。


  

兼之親族顛危,命在朝夕。又不度德量分,自知止足,乃冒昧貪進,據非其有,是忘己之恥矣。其不敢受者四也。

夫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於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故臣之不敢受爵,非敢以辭榮也,避禍焉爾已。

伏願陛下鑒臣之辭出於誠懇,收還成命,容臣以今職終養老親,苟全余喘于林下,以所以濫施于臣者普于眾,以明賞罰之典,以彰大小之功,以慰不均之望,以勵將來效忠赴義之臣,臣死且不配矣。不勝受恩感激,懇切願望之至!

緣繫辭免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事理,謹具本題。

再辭封爵普恩賞以彰國典疏

嘉靖元年

臣于正德十六年十二月節準兵部、吏部咨,節該題奉聖旨:「江西反賊剿平,地方安靜,各試官員功績顯著,你部裡既會官集議,分別等第明白,王守仁封伯爵,給與誥卷,子孫世世承襲,照舊參贊機務,欽此。」「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運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還兼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歲支祿米一千石,三代並妻一體追封,欽此。」臣聞命驚惶,竊懼功微賞重,禍敗將及,已經具本辭免去後。隨于嘉靖元年七月十九日準吏部咨,該臣奏前事,節奉聖旨:「論功行賞,古今令典,詩書所載,具可考見。

卿倡義督兵,剿除大患,盡忠報國,勞績可嘉,特加封爵,以昭公義,宜勉承恩命,所辭不允。該部知道,欽此。」欽遵。

臣以積惡深重,禍延先人,臣方煢然瘠疚,僅未殞絶。聞命悸悚,魂魄散亂。已而伏塊沈思,臣以微勞,冒膺重賞,所謂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忘己之恥者,臣于前奏已具陳之矣。然而聖旨殷優,獨加于臣,余皆未蒙採錄者,豈以江西之功果臣一人之所能獨辦乎?朝廷爵賞,本以公于天下,而臣以一身掠眾美而獨承之,是臣擁閈朝廷之大澤,而使天下有不均之望也,罪不滋重已乎?夫廟堂之賞,朝廷之議也,臣不敢僭及。

至于臣所相與協力同事之人,則有不得不為一申白者。古者賞不逾時,欲人速得為善報也。今效忠赴義之士延頸而待,已三年矣。此而更不一言,事日已遠,而意日已衰,誰復有為之論列者。

故臣輒敢割痛忍哀,冒斧鉞而控籲,氣息奄奄之中,忽不自覺其言之躁妄,亦其事有所感於昔,而情有所激于其中也。

竊惟宸濠之變,實起倉卒,其氣勢張皇,積威凌劫,雖在數千里外,無不震駭失措,而況江西諸郡縣近切剝床,觸目皆賊兵,隨處有賊黨。當此之時,臣以逆旅孤身,舉事其間,雖仰仗威靈以號召遠近,然而未受巡撫之命,則各官非統屬也;未奉討賊之旨,其事乃義倡也;若使其時郡縣各官果懷畏死偷生之心,但以未有成命,各保土地為辭,則臣亦可何如哉。然而聞臣之調即感激奮勵,或提兵而至,或挺身而來,是非真有捐軀赴難之義,戮力報主之忠,孰肯甘粉齏之禍,從赤族之誅,蹈必死之地,以希萬一難冀之功乎?然則凡在與臣共事者,皆有忠義之誠者也。夫均秉忠義之誠以同赴國難,而功成行賞,臣獨當之,人將不食其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