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435


作者:王陽明
頁數:435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435,共462。
海寧董沄號蘿石,以能詩聞于江湖,年六十八,來游會稽,聞先生講學,以杖肩其瓢笠詩卷來訪。入門,長揖上坐。先生異其氣貌,禮敬之,與之語連日夜。沄有悟,因何秦強納拜。

先生與之徜徉山水間。沄日有聞,忻然樂而忘歸也。其鄉子弟社友皆招之反,且曰:「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是?」沄曰:「吾方幸逃于苦海,憫若之自苦也,顧以吾為苦耶!吾方揚鬐于渤澥,而振羽于雲霄之上,安能復投網罟而入樊籠乎?去矣,吾將從吾之所好。」遂自號曰從吾道人,先生為之記。



  
八月,宴門人于天泉橋。

中秋月白如晝,先生命侍者設席于碧霞池上,門人在侍者百餘人。酒半酣,歌聲漸動。久之,或投壺聚算,或擊鼓,或泛舟。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有「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之句。

明日,諸生入謝。先生曰:「昔者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世之學者,沒溺于富貴聲利之場,如拘如囚,而莫之省脫。及聞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緣,皆非性體,乃豁然脫落。

但見得此意,不加實踐以入于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雖比世之庸庸瑣瑣者不同,其為未得于道一也。故孔子在陳思歸,以裁之使入于道耳。諸君講學,但患未得此意。

今幸見此,正好精詣力造,以求至于道。無以一見自足而終止於狂也。」

是月,舒柏有敬畏累灑落之問,劉侯有入山養靜之問。先生曰:「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恐懼憂患之謂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君子之所謂灑落者,非曠蕩放逸之謂也,乃其心體不累于欲,無入而不自得之謂耳。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則天理常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作,動容周旋而中禮,從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耶?」謂劉侯曰:「君子養心之學如良醫治病,隨其虛實寒熱而斟酌補泄之,是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必使人人服之也。

若專欲入坐窮山,絶世故,屏思慮,則恐既已養成空寂之性,雖欲勿流于空寂,不可得矣。」



  
論聖學無妨于舉業。

德洪攜二弟德周仲實讀書城南。洪父心漁翁往視之。魏良政、魏良器輩與游禹穴諸勝,十日忘返。問曰:「承諸君相攜日久,得無妨課業乎?」答曰:「吾舉子業無時不習。

」家君曰:「固知心學可以觸類而通,然朱說亦須理會否?」二子曰:「以吾良知求晦翁之說,譬之打蛇得七寸矣,又何憂不得耶?」家君疑未釋,進問先生。先生曰:「豈特無妨,乃大益耳!學聖賢者,譬之治家,其產業、第宅、服食、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還以自享,終身用之無窮也。今之為舉業者,譬之治家不務居積,專以假貸為功,欲請客,自廳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來,則諸貸之物一時豐裕可觀;客去,則盡以還人,一物非所有也;若請客不至,則時過氣衰,借貸亦不備;終身奔勞,作一窶人而已。是求無益於得,求在外也。

」明年乙酉大比,稽山書院錢楩與魏良政並發解江、浙。家君聞之笑曰:「打蛇得七寸矣。」

是時大禮議起,先生夜坐碧霞池,有詩曰:「一雨秋涼入夜新,池邊孤月倍精神。潛魚水底傳心訣,樓鳥枝頭說道真。莫謂天機非嗜欲,須知萬物是吾身。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又曰:「獨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處更閒人?高歌度與清風去,幽意自隨流水春。

千聖本無心外訣,《六經》須拂鏡中塵。卻憐擾擾周公夢,未及惺惺陋巷貧。」蓋有感時事,二詩已示其微矣。

四月,服闋,朝中屢疏引薦。霍兀涯、席元山、黃宗賢、黃宗明先後皆以大禮問,竟不答。

十月,門人南大吉續刻《傳習錄》。

《傳習錄》薛侃首刻於虔,凡三卷。至是年,大吉取先生論學書,復增五卷,續刻於越。

四年乙酉,先生五十四歲,在越。

正月,夫人諸氏卒。四月,祔葬于徐山。

是月,作稽山書院《尊經閣記》。略曰:「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經》也,猶之富家者之父祖,慮其產業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于遺亡失散,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業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窮之患。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業庫藏之實,種種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響之間,牽制於文義之末,硜硜然以為是《六經》矣。

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守成規享用其產業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于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業庫藏之積也。何以異於是?」

按,是年南大吉匾蒞政之堂曰「親民堂」,山陰知縣吳嬴重修縣學,提學僉事萬潮與監察御史潘仿拓新萬松書院于省城南,取試士之未盡錄者廩餼之,咸以記請,先生皆為作記。

六月,禮部尚書席書薦。

先生服闋,例應起複,御史石金等交章論薦,皆不報。尚書席書為疏特薦曰:「生在臣前者見一人,曰楊一清;生在臣後者見一人,曰王守仁。且使親領誥卷,趨闕謝恩。」於是楊一清入閣辦事。

明年有領卷謝恩之召,尋不果。

九月,歸姚省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