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452


作者:王陽明
頁數:452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452,共462。
按《虔南公移錄》,景星申稱:「正德初年,歲祲民饑,畲賊沖熾,民不聊生,逃亡過半。賴提督軍門王公翦除凶惡,宣佈德威,發粟賑饑,逃民復業。感恩思德,欲報無酎。今有耆民蘇等願自助財鳩工,拓鄉校右,以崇祠像;李珩祿願自助早田八十畝,以承春秋屍祝。

」僉事沈謐嘉獎之,申照軍門,張烜嚴立規制,題曰「報功」,立石紀事。



  
六月,崇義縣知縣王廷耀重修陽明王公祠。

崇義縣在上猶、大庾、南康之中,相距各三百餘裡,師所奏建也。數十年來,居民井落,草木茂密,生聚繁衍。百姓追思功德,家設像以致奠祝。至是,廷耀請于前軍門盧會民,建師祠于儒學東隅。

盧從之。僉事沈謐、巡縣廷耀,請新舊制。謐為增其未備,設制定祀如信豐諸縣,立石紀事。

九月,太仆少卿呂懷、巡按御史成守節改建陽明祠于琅琊山。

山去城五里。舊有祠在豐樂亭右,湫隘不容俎豆。茲改建紫薇泉上。是年,畿謁師祠,與懷、戚賢等數十人大會于祠下。

十月,洪自寧國與貢安國謁師祠,見同門高年,猶有能道師教人初人之功者。

三十三年甲寅,巡按直隷監察御史閭東、寧國知府劉起宗建水西書院,祀先生。



  
水西在涇縣、大溪之西,有上中下三寺。初與諸生會集,寓于各寺方丈。既而諸生日眾,僧舍不能容,乃築室于上寺之隙地,以備講肆。又不足,提學御史黃洪毗與知府劉起宗創議建精舍于上寺右。

未就,巡按御史閭東、提學御史趙鏜繼至。起宗復申議。於是屬知縣邱時庸恢弘其制,督成之。邑之士民好義者,競來相役。

南陵縣有寡婦陳氏,曹按妻也,遣其子廷武輸田八十畝有奇,以廩餼來學。于時書院館谷具備,遂成一名區雲。起宗禮聘洪、畿間年至會。

三十四年乙卯,歐陽德改建天真仰止祠。

德揭天真祠曰:「據師二詩,石門、蒼峽、龜疇、胥海皆上院之景,吾師神明所依也。今祠建山麓,恐不足以安師靈。」適其徒御史胡宗憲、提學副使阮鶚,俱有事吾浙,即責其改建祠于其上院,扁其額曰「仰止」。江西提學副使王宗沐訪南康生祠,塑師像,遣生員徐應隆迎至新祠,為有司公祭,下祠塑師燕居像,為門人私祭。

鄒守益撰《天真仰止祠記》。記曰:「嘉靖丙辰,錢子德洪聚青原、連山之間,議葺《陽明先生年譜》,且曰:仰止之祠,規模聳舊觀矣,宜早至一記之。未果趨也。乃具顛末以告。

天真書院本天真、天龍、淨明三寺地。歲庚寅,同門王子臣、薛子侃、王子畿暨德洪建書院,以祀先生新建伯。中為祠堂,後為文明閣、藏書室、望海亭,左為嘉會堂、遊藝所、傳經樓,右為明德堂、日新館,傍為翼室。置田以供春秋祭祀。

歲甲寅,今總制司馬梅林胡公宗憲按浙,今中丞阮公鶚視學,謀于同門黃子弘綱、主事陳子宗虞,改祠于天真上院,距書院半裡許。以薛子侃、歐陽子德、王子臣附,俱有事師祠也。左為敘勛堂,右為齋堂,後崖為雲泉樓,前為祠門。門之左通慈雲嶺,磴道橫亙若虹。

立石牌坊于嶺上,題曰仰止。下接書院,百步一亭,曰見疇,曰瀉雲,曰環海。右拓基為淨香庵,以居守僧。外為大門,合而題之曰陽明先生祠。

門外半壁池。跨池而橋曰登雲橋。外即龜田亭。其上曰太極雲。

歲丁已春,總制胡公平海夷而歸,思敷文教以戢武士,命同門杭二守、唐堯臣重刻先生《文錄》、《傳習錄》于書院,以嘉惠諸生。重修祠宇,加丹堙泉石之勝,闢凝霞、玄陽之洞,梯上真,躡蟾窟,經蒼峽,采十真以臨四眺,湘煙越嶠,縱足萬狀,窮島怒濤,坐收樽俎之間。四方游者愕然,以為造物千年所秘也。文明有象,先生嘗詠之。

而一旦盡發於群公,鬼神其聽之矣。守益拜首而復曰:真之動以天也微矣,果疇而仰應,又疇而止之。先師之訓曰:有而未嘗有,是真有也;無而未嘗無,是真無也;見而未嘗見,是真見也。而反覆師旨,慨乎顏子知幾之傳。

故其詩曰:無聲無臭,而乾坤萬有基焉,是無而未嘗無也。又曰:不離日用常行,而直造先天未畫焉,是有而未嘗有也。無而未嘗無,故視聽言動于天則,欲罷而不能;有而未嘗有,故天則穆然,無方無體,欲從而末由。茲顏氏之所以為真見也。

吾儕之服膺師訓久矣,飭勵事為,而未達行著習察之藴,則倚于滯像,研精性命,而不屑人倫庶物之實;則倚于浚虛,自邇而遠,自卑而高,未免于歧也。而入門升堂,奚所仰而止乎!獨知一脈,天德所由立,而王道所由四達也。慎之為義,從心從真,不可人力加損。稍涉加損,便入人為而偽矣。

古之人受命如舜,無憂如文,繼志述事如武王、周公,格帝饗廟,運天下于掌,舉由孝弟以達神明,無二涂轍。故曰: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指真之動以天也。先師立艱履險,磨瑕去垢,從直諫遠謫,九死一生,沛然有悟于千聖相傳之訣。析支離于眾淆,融闕漏于二氏,獨揭良知以醒群夢。

故惠流于窮民,威襲于巨寇,功昭于宗社,而教思垂于喜類。雖罹讒而遇娼,欲掩而彌章。身沒三十年矣,干戈倥傯中,表揚日力。此豈聲音笑貌可襲取哉?惟梅林子嘗學于金台,至取師門學術勛烈相與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