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456


作者:王陽明
頁數:456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456,共462。
嘉靖戊申,先生門人錢洪甫聚青原,言年譜,僉以先生事業多在江右,而直筆不阿,莫洪先若,遂舉丁丑以後五年相屬。又十六年,洪甫攜年譜稿二三冊來,謂之曰:「戊申青原之聚,今幾人哉!洪甫懼,始堅懷玉之留。」明年四月,年譜編次成書,求踐約,會滁陽。胡汝茂巡撫江右,擢少司馬,且行,刻期入梓,敬以旬日畢事。

已而即工稍緩,復留月餘。自始至卒,手自更正,凡八百數十條。其見聞可據者,刪而書之。歲月有稽,務盡情實,微涉揚詡,不敢存一字。



  
大意貴在傳信,以俟將來。於是年譜可觀。

洪先因訂年譜,反覆先生之學,如適途者顛仆沉迷泥淖中,東起西陷,亦既困矣,然卒不為休也。久之,得小蹊徑,免于沾途,視昔之險道有異焉。在他人宜若可以已矣,然卒不為休也。久之,得大康莊,視昔之蹊徑又有異焉。

在他人宜若可以已矣,乃其意則以為出於險道而一旦至是,不可謂非過幸。彼其才力足以特立而困為我者固尚眾也,則又極力呼號,冀其偕來以共此樂。而顛迷愈久,呼號愈切。其安焉而弗之悟者,顧視其呶呶,至老死不休,而翻以為笑。

不知先生蓋有大不得已者惻于中。嗚呼!豈不尤異也乎?故善學者竭才為上,解悟次之,聽言為下。蓋有密證殊資,嘿持妙契,而不知反躬自求實際,以至不副夙期者,多矣。固未有歷涉諸難,深入真境,而觸之弗靈,發之弗瑩,必有俟于明師面臨,至語私授,而後信久遠也。

洪先談學三年,而先生卒,未嘗一日得及門。然于三者之辨,今已審矣。學先生之學者視此何哉?無亦曰是必有得乎其人,而年譜者固其影也。

刻陽明先生年譜序

王 畿


  

年譜者何?纂述始生之年,自幼而壯,以至于終,稽其終始之行實而譜焉者也。其事則仿于《孔子家語》,而表其宗傳,所以示訓也。《家語》出於漢儒之臆說,附會假借,鮮稽其實;致使聖人之學黯而弗明,偏而弗備,駁而弗純,君子病焉。求其善言德行,不失其宗者,莫要于《中庸》。

蓋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傳,發此以詔後世。其言明備而純,不務臆說;其大旨則在「未發之中」一言,即虞廷道心之微也。本諸心之性情,致謹于隱微顯見之幾,推諸中和位育之化,極之乎無聲無臭,而後為至,蓋家學之秘藏也。孟某氏受業子思之門,自附於私淑,以致願學之誠;于尹、夷、惠則以為不同道;于諸子則以為姑舍是;自生民以來,莫盛于孔子,毅然以見而知之為己任,差等百世之上,若觀諸掌中,是豈無自而然哉?所不同者何道,所舍者何物,所願者何事,端緒毫釐之間,必有能辨之者矣。

漢儒不知聖人之學本諸性情,屑屑然取證于商羊萍實,防風之骨,肅慎之矢之跡,以遍物為知,必假知識聞見助而發之,使世之學者不能自信其心,倀倀然求知于其外,漸染積習,其流之弊歷千百年而未已也。

我陽明先師崛起絶學之後,生而穎異神靈,自幼即有志于聖人之學。蓋嘗氾濫于辭章,馳騁于才能,漸潰于老釋,已乃折衷于群儒之言,參互演繹,求之有年,而未得其要。及居夷三載,動忍增益,始超然有悟于「良知」之旨:無內外,無精粗,一體渾然,是即所謂「未發之中」也。其說雖出於孟某氏,而端緒實原于孔子。

其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蓋有不知而作,我無是也。」言「良知」無知而無不知也。而知識聞見不與焉。

此學脈也。師以一人超悟之見,呶呶其間,欲以輓回千百年之染習,蓋亦難矣。浸幽浸昌,浸微浸著,風動雷行,使天下靡然而從之,非其有得於人心之同然,安能捨彼取此,確然自信而不惑也哉?雖然,道一而已,學一而已。「良知」不由知識聞見而有,而知識聞見莫非「良知」之用。

文辭者,道之華;才能者,道之干;虛寂者,道之原;群儒之言,道之委也,皆所謂「良知」之用也。有舍有取,是內外精粗之見未忘,猶有二也。無聲無臭,散為萬有,神奇臭腐,隨化屢遷,有無相乘之機,不可得而泥也。是故溺于文辭,則為陋矣。

道心之所達,「良知」未嘗無文章也。役于才藝,則為鄙矣。天之所降,百姓之所與,「良知」未嘗無才能也。老佛之沉守虛寂,則為異端。

無思無為,以通天下之故,「良知」未嘗無虛寂也。世儒之循守典常,則為拘方。有物有則,以適天下之變,「良知」未嘗無典要也。蓋得其要則臭腐化為神奇,不得其要則神奇化為臭腐。

非天下之至一,何足以與于此?夫儒者之學,務于經世,但患于不得其要耳。昔人謂以至道治身,以土苴治天下,是猶泥于內外精粗之二見也。動而天游,握其機以達中和之化,非有二也。功著社稷而不屍其有,澤究生民而不宰其能,教彰士類而不居其德,周流變動,無為而成,莫非「良知」之妙用,所謂渾然一體者也。

如運鬥極,如轉戶樞,列宿萬象,經緯闔闢,推蕩出入于大化之中,莫知其然而然。信乎儒者有用之學,「良知」之不為空言也。師之纘承絶學,接孔孟之傳以上窺姚姒,所謂聞而知之者非耶?

友人錢洪甫氏與吾黨二三小子慮學脈之無傳而失其宗也,相與稽其行實終始之詳,纂述為譜,以示將來。其于師門之秘,未敢謂盡有所發;而假借附會,則不敢自誣,以滋臆說之病。善讀者以意逆之,得於言銓之外,聖學之明,庶將有賴,而是譜不為徒作也已。故曰所以示訓也。



胡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