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二    P 84


作者:李昉
頁數:84 / 471
類別:中國古代史

 

太平廣記 二

作者:李昉
第84,共471。
僧伽大師,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龍朔初來游北土,隷名于楚州龍興寺。後與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于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並金像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龍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常獨處一室。而其頂有一穴,恆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煙氣滿房,非常芬馥。及曉,香還入頂穴中,又以絮塞之。師常濯足,人取其水飲之,病疾皆愈。一日,中宗于內殿語師曰:「京畿無雨,已是數月,願師慈悲,解朕憂迫。」師乃將瓶水泛灑,俄頃陰雲驟起,甘雨大降。中宗大喜,詔賜所修寺額,以臨淮寺為名。師請以普照王字(明抄本、陳校本字作寺)為名,蓋欲依金像上字也。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廟諱。乃改為普光王寺,仍御筆親書其額以賜焉。至景龍四年三月二日,于長安薦福寺端坐而終。中宗即令于薦福寺起塔,漆身供養。俄而大風歘起,臭氣遍滿于長安。中宗問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師化緣在臨淮,恐是欲歸彼處,故現此變也。。中宗默然心許,其臭頓息。頃刻之間,奇香郁烈。即以其年五月,送至臨淮,起塔供養,即今塔是也。後中宗問萬回師曰:“僧伽大師何人耶?」萬回曰:「是觀音化身也。如法華經普門品云:『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見之而為說法。』此即是也。」先是師初至長安,萬回禮謁甚恭,師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及師遷化後,不數月,萬回亦卒。師平生化現事蹟甚多,具在本傳,此聊記其始終矣。(出《本傳》及《紀聞錄》)

【譯文】



  
僧伽大師,西域人,俗姓何。唐高宗初年來到北方游化,隷屬於楚州龍興寺。後來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得一方土地,埋設了界標,要在這裡建造寺院。在埋設界標時,掘得古代的香積寺銘記,還有金像一尊,佛像上有「普照王佛」幾個字,於是就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座佛寺。唐中宗景龍二年,中宗皇帝派遣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宮內的道場,尊他為國師。不久,離開皇宮住在薦福寺。他常常獨處一室。他的頭頂上有一個洞穴,平日用棉絮堵塞着,夜間則拿掉棉絮。香煙從洞穴中冒了出來,煙氣彌滿全室,非常芳香。等到天亮時,香煙又回到洞穴裡去,他便又用棉絮堵塞上。僧伽大師經常洗腳,人若取其洗腳水喝下去,多麼難治的疾病都能痊癒。一天,中宗皇帝在內殿對大師說:「方圓千里內已經幾個月沒下雨了,願大師發發慈悲,解除我的憂慮。」大師便將銅瓶裡的水播灑在空中,頃刻間陰雲驟然密集,下起了甘霖大雨。中宗皇帝十分高興,特頒詔令賜給他所修建的寺廟一塊匾額,命名該寺為臨淮寺。大師請求用「普照王」幾個字為該寺命名,這是想依照金身佛像上的那幾個字。中宗皇帝以為「照」字是則天皇后的廟諱,便改為「普光王寺」,仍然御筆親書其匾額,拿來賜給他。到景龍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師在長安薦福寺內端坐而終。中宗皇帝即令在薦福寺修起一座佛塔,漆身供養。不多時,突然刮了陣兒大風,臭氣瀰漫了整個長安,中宗問道:「這是什麼預兆?」身邊大臣奏道:「僧伽大師是在臨淮化緣修建的寺廟,恐怕他是想回到那裡去,所以才出現這種變故。」中宗皇帝在心裡默默地同意了,那種臭氣便頓時消失了,頃刻之間,空氣中散髮出濃郁而奇異的香味。就在這年五月,僧伽大師的遺骨送到了臨淮,在那裡修起寺塔供養。這就是現在的那座塔。後來中宗皇帝問萬回法師道:「僧伽大師是怎樣的人?」萬回法師說:「大師是觀音的化身。像《法華經》中普門品所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見之而為說法,他就是這樣的人。」在這之前,僧伽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對他非常禮貌非常恭敬,大師拍着萬回的頭說:「小子,為何久留此地?可以去了。」等到大師去世後,沒過幾個月,萬回法師也去世了。僧伽大師平生化現的事非常多,都記載在《本傳》裡,這裡只是粗略記述一下他的始終罷了。


  

回向寺狂僧

唐玄宗開元末夢人云:「將手中五百條,袈裟五百領,于回向寺佈施。」及覺,問左右,並雲無。乃遣募緇徒道高者,令尋訪。有一狂僧,本無住著,人亦不知其所來,自出應召曰:「某知回向寺處。」問要幾人,曰:「但得賫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去。”授之,其僧徑入終南。行兩日,至極深峻處,都無所見。忽遇一碾石,驚曰:「此地人跡不到,何有此物!」乃于其上,焚所攜香,禮祝哀祈,自午至夕。良久,谷中霧起,咫尺不辨。近來漸散,當半崖,有朱柱粉壁,玲瓏如畫。少頃轉分明,見一寺若在雲間,三門巨額,諦視之,乃回向也,僧喜甚,攀陟遂到。時已黃昏,聞鐘磬及禮佛之聲。守門者詰其所從來,遂引入。見一老僧曰:「唐皇帝萬福。」令與人相隨,歷房散手巾等。唯余一分,一房但空榻者,亦無人也。又具言之,僧笑令坐,顧侍者曰:「彼房取尺八來。」乃玉尺八也。僧曰:「汝見彼胡僧否?」曰:「見。」僧曰:「此是權代汝主也。國內當亂,人死無數。此名磨滅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愛吹尺八,謫在人間。此常吹者也。今限已滿,即卻歸矣。」明日,遣就坐齋,齋訖曰:「汝當回,可將此玉尺八付與汝主。並手巾袈裟令自收也。」狂僧膜拜而回,童子送出。才數步,又云霧四合,及散,則不復見寺所在矣。乃持手巾尺八,進于玄宗。及召見,具述本末。玄宗大感悅,持尺八吹之,宛是先所禦者。後二十餘年,遂有安祿山之亂,其狂僧所見胡僧,即祿山也。(出《逸史》)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