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古文觀止    P 40


作者:吳楚材
頁數:40 / 48
類別:古典散文

 

古文觀止

作者:吳楚材
第40,共48。
過秦漢之故鄉,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升鬥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贈黎安二生序

曾 鞏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覆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余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裡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裡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裡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

然則若余之於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於解裡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遂書以贈二生,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戰國策目錄序

曾 鞏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絶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絶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校注】此篇不見于原本古文觀止。校以四部叢刊影元刻《元豐類稿》卷十一。「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叢刊無「之道」二字。

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鷄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鷄鳴狗盜之力哉?夫鷄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在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