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42


作者:老子
頁數:42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42,共69。
這一章是着重講「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繼續。老子在這章裡再一次發揮了「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思想。本章裡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干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間的具體作用。萬物成長的過程是:一、萬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後,又內在於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

[評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瞭解到老子關於「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係,也瞭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為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着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着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着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為『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為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為是無為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為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于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於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52章:

天下有始①,以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④,終身不勤⑤。開其兌,濟其事⑥,終身不救。見小曰明⑦,守柔曰強⑧。用其光,復歸其明⑨,無遺身殃⑩;是為襲常⑾。

[譯文]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絶的「常道」。

[註釋]



  
1、始:本始,此處指「道」。

2、母:根源,此處指「道」。

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產生的萬物。

4、塞其兌,閉其門:兌,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此句意為:塞住嗜欲的孔穴,閉上慾念的門徑。

5、勤:勞作。

6、開其兌,濟其事:打開嗜欲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

7、見小曰明:小,細微。能察見細微,才叫做「明」

8、強:強健,自強不息。

9、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透亮。發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

10、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禍。

11、襲常:襲承常道。

[引語]

本章是繼四十七章後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應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們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則將會離失自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除去私慾與妄見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