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老子道德經註譯    P 48


作者:老子
頁數:48 / 69
類別:中國哲學

 

老子道德經註譯

作者:老子
第48,共69。
老子在本章裡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除此之外,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還有很多嚴重的缺點,對形而上學思想作了很大的讓步。第一,老子雖然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認為這些運動變化,基本上是循環的,不是上升和前進的過程。它所謂『周行』,就有循環的意義。第二,關於運動和靜止,是哲學中重要問題,『動』與『靜』也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老子承認事物經常在變化之中,但是他也說,『萬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十六章)。萬物的『根』是道,『歸根曰靜』。他認為『道』也有其『靜』的一方面;而且專就這一句話說,『靜』又是主要的。因此,他在實踐中特彆強調清靜無為,認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六十一章),實際上表示對事物變化運動的厭棄。第三,對立面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隷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馮友蘭先生的批評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問題,但我們的看法又與馮先生略有不同。我們感到,老子的辯證法已經具備了矛盾對立統一的規律的性質,相反的東西可以相成,同時,他又知道相反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觀察事物、認識的事物辯證方法,是老子哲學上的最大貢獻。

59章: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夫唯嗇,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⑤,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⑥。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註釋]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天賦。

2、嗇:愛惜、保養。

3、早服:早為準備。

4、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5、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6、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

[引語]

本章講治國與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從文字上看,老子講了與別人不同的這樣一個道理,他把吝嗇當作人修身養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頌揚,而不是專指財物的愛惜。老子認為,吝嗇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積蓄、養護、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嗇」,只有積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這就與聖人治國聯繫到一起了。這裡,把「嗇」解釋為節儉也可以,因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視「儉」德,這也是道家一貫的思想特徵。

[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