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18


作者:馬黃
頁數:18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18,共471。
《詩經》,特別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它推動詩人、作家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學看成流連光景、消遣閒情的東西。歷代民歌是它的嫡傳,從漢魏樂府直到近代歌謡都深刻體現了這種精神,它們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鋭利的戰鬥武器。歷代進步文人在創作中倡導「比興」、「風雅」,實質上也就是倡導《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特別是當他們反對文壇上形式主義傾向時,常常以恢復風雅相號召。唐初陳子昂在詩歌革新運動中就是以「風雅不作」、「興寄都絶」批判齊梁間詩的「采麗競繁」;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也以「別裁偽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也以「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了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說它們「不過是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同時,他又總結了魏晉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要求,這正是《詩經》現實主義的進一步發揚。

《詩經》還以鮮明的事實證明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真正的詩歌首先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它有力地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去重視民歌,向民歌學習,從而使他們的創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進展。在文學史上由於作家們向民歌學習,常常形成一個時代文學的革新,形成一個時代文學創作的高潮,魏晉五言詩的發展,唐代詩歌的繁榮,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由詩到詞,由詞到曲的文體轉變,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詩經》對後代文學也有影響不好的一面。它的不少雅詩和頌詩是屬於統治階級的廟堂文學和宮庭文學,後世封建文人正是把這些繼承下來,用以歌頌統治階級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聖明」,成為他們獻媚求寵的手段,歷代禮樂志中所載的郊廟歌、燕射歌,以及虛誇的賦、頌、銘、誄等都是這一類作品。

由於《詩經》內容十分複雜,加上從漢代以來被定為儒家經典,歷代經學家並作了種種歪曲的解釋,《詩經》的真正面目被掩蓋了,几乎完全變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厚人倫」、「美教化」的說教工具。但人民和歷代的進步文人並沒有完全被統治階級散佈的煙霧所迷惑,他們能夠瞭解《詩經》的真正價值,繼承並發揚它的傳統,使詩歌成為自己的戰鬥武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詩經》奠定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基礎,在文學史上永遠閃爍着不滅的光輝!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第一節 殷商至春秋時代的散文


  

散文是在文字發明以後才產生的,是最適宜于實用的文學形式。由於文字的記錄必須有書寫工具,如帛泉紙筆之類。所以散文的發展雖由於社會生活的需要,卻非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不可。散文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很困難的。由於物質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應用上不得不力求簡短,以致影響了散文的發展。後來手工業逐漸進步,文化工具有了改進,書寫日益便利,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現長篇大論的散文和有組織有系統的散文著作。

六十年前(1898-1899),河南安陽縣的小屯發現大量的龜甲和獸骨的破片,上面多刻有古代文字。經過研究後,知道這是三千多年前殷代王室占卜的記錄,所以我們稱它為甲骨卜辭。甲骨卜辭的發現,是我國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產狀況、社會制度等,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由於文字的難識和甲骨的破碎與散亂,其中很多記錄不能瞭解,但也有不少比較完整可讀的句子。例如: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郭沫若《卜辭通纂》

這可以看作一種十分幼稚的散文。

——羅振玉《殷墟書契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