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28


作者:馬黃
頁數:28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28,共471。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於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充分反映戰國時代尖鋭激烈的階級鬥爭。例如「許行」一章(《滕文公》上)首先問明許行一切生活資料的來源,以見社會分工的必要;再進而論治天下之不可耕且為,列舉堯、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後斥責陳相背師說而學許行之道為用夷變夏,「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聲色俱厲,氣盛言宜。又如「好辯」一章(《滕文公》下)歷述唐虞三代以來一治一亂之故,而以闢楊、墨的邪說自比于禹抑洪水,周公兼夷狄、驅猛獸,孔子作《春秋》。又如「齊桓晉文」一間(《梁惠王》上)問齊宣王之所大欲,「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自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鋪張揚厲,几乎和縱橫策士抵掌而談的風趣相彷彿。其次是善設機巧,引人入觳,先縱後擒,使人無法躲避。例如上述一章,孟子怪齊王為何“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之後,即緊接「王請度之」。但不待齊王回答,即又進而詰問:「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於心與‧」逼使齊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他用這層層追問、步步逼緊的方法進行論戰,有時竟弄得齊王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在和陳相辯論時,也用同樣的方法逼使陳相不得不承認:「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這樣辯才無礙的學者,是頗有戰國策士之風的。其次是常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例如對梁惠王「民不加多」之問,以戰為喻;對梁襄王「孰能一之」之問,以苗為喻;對齊宣王「不為」與「不能」之問,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及「為長者折枝」為喻等。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簡單的、一般的,而是複雜的、多樣的。舉其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有全章用比的,如「晉人有馮婦者」章(《盡心》下);有正意喻意並列的,如「魚,我所欲也」章(《告子》上);有喻言正言疊互的,如「禮與食孰重」章(《告子》下)。而全段全章之比往往近乎寓言故事,如宋人揠苗助長(《公孫丑》上)、齊人乞墦(《離婁》下)。現舉後者為例: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口間)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食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



  
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者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這是個寓言式的故事,也是一幕辛辣的諷刺劇。全部內容包括五段情節:一、齊人對妻子的誇口;二、妻子的懷疑和妻妾的商議;三、妻子的追蹤和真相的發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罵;五、「良人」無恥的得意的醜相。故事的每一情節,特別是後三段,描繪得異常生動。當然這是作者有意編造的,用來諷刺那些無恥的鑽營富貴利達的人們,那個齊人的形象就是一般官僚的形象;乞墦的行徑也就是一幕官場的現形。尖鋭幽默,可謂已達極點。明人所撰的《東郭記》傳奇和清蒲松齡的《東郭簫鼓兒詞》就是以此為主要題材寫出的封建時代官場的現形記。所以趙岐說:「孟子長於譬喻。」

此外,《孟子》的文章語氣極為逼真,如答公孫丑說:「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公孫丑》上)敘校人欺子產說:「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萬章》上)如此之類很多,大都接近口語,十分生動而有風趣。總之,《孟子》的散文雖然基本上還沒有脫離語錄體,比之《論語》卻有了很大的發展。

第二節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