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1


作者:馬黃
頁數:31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31,共471。
惠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樑,不闢高下。中于機闢,死於網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這和《德充符》末段惠莊二人問答一樣,一倡一和,全用韻文。然而妙在非常自然,不但不覺得有意押韻,或者因押韻而拘牽詞義,反而助長了文章的氣勢,與後來的散體辭賦相類似。而《德充符》一段更富於詩意,真可謂「天籟」之文。



  
總之,《莊子》一書,特別是內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在先秦的理論文中,即在後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倫比。

第三節 荀子 韓非子


  

荀子(前330‧-前230‧),名況,又稱荀卿,趙人,為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大的一個代表人物。齊威、宣時,遊學稷下。齊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前後三居列大夫之位。後至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廢,遂家于蘭陵,著書數萬言而卒。今《荀子》有三十二篇。

戰國晚期,儒墨兩大學派內部分化,儒分為八,墨分為三。荀卿之儒與孟軻之儒在思想上是有許多顯著不同的。如荀子的政治主張與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舉賢能,與孟子同;兼稱霸力,法後王,與孟子異。他主張「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反之,亦可歸之卿相士大夫。(以上見《王制篇》)他雖然也說:「誅暴國之君,若誅獨夫」,但不承認湯武取天下,因為天下歸之;不承認桀紂有天下,因為天下去之。所以說:「桀紂無天下,而湯武不弒君。」(見《正論篇》)全從人民的向背看問題,這提法也比孟子的議論進了一步。這些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反映當時人民的要求。他的《天論》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種自然規律,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強調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義觀點,代表荀子思想最進步的一面。

荀子學問博通,對過去學者多所批評,如《非十二子》、《解蔽》、《正名》等篇。他生於戰國縱橫之世,長於論辯,故其文多長篇大論,必發揮盡致、暢所欲言而後已。大抵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如《議兵篇》分析透闢,論斷精確,是一篇出色的軍事學論文。《勸學篇》比喻層出不窮,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繽紛,令人應接不暇,而且通篇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繽紛,令人應接不暇,而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點。又有《賦篇》,包括「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篇末附《佹詩》二首。《漢書‧藝文志》載他的賦十篇,這五篇是否在內,不得而知。這些賦以四言韻語為主,亦雜有散文形式,很像謎語,乃戰國「隱書」一體。還有《成相》一篇,亦是韻文。以六句為一章,頭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第六句三言。例如:「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侲侲!」這與《賦篇》都是採用民歌的形式。

韓非(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諸公子,與李斯同學于荀卿。非見韓國削弱,屢諫不用,乃著書十餘萬言。秦王(秦始皇)見其書,恨不得與之同遊,因急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秦王留不用,後竟下獄死。《韓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後人竄入的文章,不盡可信。

韓非是戰國後期法家,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他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認為當今之世還有讚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的,必為新聖所笑。「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這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攻擊儒墨不遺餘力,認為「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顯學》)。又謂堯君其臣,舜臣其君,湯武弒其主,乃「反君臣之義,亂後世之教」(《忠孝》)。與孟、荀之說相反。理由是因為堯舜禪讓,放棄君權,湯武征誅,破壞君權。法家為了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所以提倡君權神聖,連堯舜湯武一起反對。自秦以後,歷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