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31


作者:馬黃
頁數:331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331,共471。
高明生長在南戲的發源地溫州,熟悉南戲的舞台藝術,對傳統歷史文化有深厚的修養,《琵琶記》又是他精心結撰的作品,因此藝術上的成就更為顯著。高明在改編《趙貞女》的時候,不是簡單地改變了原著的結局,而是從主題思想出發重新安排全部劇情和人物。因此劇本裡雖遺留下一些無法彌補的漏洞,如蔡伯喈中了狀元,他又是個孝子,卻讓父母雙雙餓死,就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從全部劇情看,它貫穿了作家的創作意圖,也體現了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上是完整的。從關目安排看,作者把趙五娘一家的淒苦場景和蔡伯喈在牛府的豪華生活交叉演出。一邊是趙五娘臨妝感嘆,一邊是蔡伯喈杏園春宴;一邊是趙五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邊是蔡伯喈和牛氏賞月飲酒。它突出了戲劇衝突,也加深了悲劇氣氛。作品中以趙五娘為主的一綫戲,曲詞本色而淒愴動人,保留了較多的民間戲曲的優點,特別表現在《糟糠自厭》、《代嘗湯藥》、《乞丐尋夫》等出裡。象下面這兩支趙五娘吃糟糠時唱的曲子就是歷來傳誦的名作:

〈孝順歌〉嘔得我肝腸痛,珠淚垂,喉嚨尚兀自牢嗄住。糠啊,你遭礱被舂杵,篩你簸揚你,吃盡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狽,千辛萬苦皆經歷。苦人吃着苦味,兩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沒處尋;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饑餒;好似兒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至于描寫蔡伯喈在牛府裡的情景,曲辭就較為高華優雅,也和人物的性格環境相稱。向來《琵琶記》被推為「南戲之祖」,固然和統治階級的推崇有關,但更大程度上決定於它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然而必須指出,長期在民間流行的《趙貞女》曾以其揭露封建社會的深刻性遭到禁止。高明的《琵琶記》保存了南戲《趙貞女》的部分動人的情節,又改變了它的悲劇結局,這樣,《琵琶記》就開始在民間流行,而原來的《趙貞女》卻慢慢被淹沒了。


  

《琵琶記》由於它強調戲曲的風化作用,相傳在明初就得到明太祖的賞識,以之與《四書》、《五經》並提。後來《五倫全備記》、《易鞋記》等作者都在第一出開宗明義,有的說:「若于倫理無關係,縱是新奇不足傳。」有的說:「事有關名教,風化不尋常。」表明他們是繼承了高明的創作傾向的。與此相關聯,《琵琶記》裡部分關目,如以子女向父母祝壽開場,以一夫二婦和好團圓結局等,也為明初以來許多戲曲家所襲用。然而《琵琶記》中部分現實主義的描繪,以及排場、曲白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也為後來戲曲家所借鑒,起了有益的作用。自從《琵琶記》在民間流行之後,還先後出現題材類似而傾向不同的作品,如明代弋陽腔的《珍珠記》,清代花部的《賽琵琶》,有的懲辦了竊威弄權的溫太師,有的處斬了忘恩負義的陳駙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琵琶記》的思想影響。明代中葉以來,《琵琶記》還一直成為劇壇上爭論最多的作品之一,這也說明它內容的複雜和影響的深遠。

第二節 王冕及後期作家

元後期作家,王冕詩歌的思想內容較為豐富,薩都剌、黃鎮成、楊維楨等在藝術上也各有不同的成就。

王冕(1300‧—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幼為農家子,自力苦學,後從學者韓性受教。應進士舉不中,遂下東吳,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北遊大都,見天下將亂,遂歸。晚年,南方起義兵興,移家浙東九里山避難。據說他死前不久曾作朱元璋諮議參軍。他的畫和篆刻在當時很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