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333


作者:馬黃
頁數:333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333,共471。
出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

寫江南山村景色,疏疏落落的幾筆,卻能引人入勝。其他詩如「白露下山城,秋風一夕生」(《八月》),「紅樹夕陽蟬噪急,白頻秋水雁來多」(《秋風》),「一江風起晚潮上,半夜舟行山月高」(《明州西渡》),風情聲韻,逼近唐代劉長卿。但是,由於他生活在偏僻小縣,交遊不多,當時知道他的人很少。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別號鐵笛道人,會稽人。泰定四年進士,官至江西等處儒學提舉。他在元末據有詩壇領袖的地位,他的詩號為「鐵崖體」。他的《鐵崖古樂府》中,七古歌行多半是詠史、擬古之作,好馳騁異想,運用奇辭,眩人耳目,受李賀影響很深。如《鴻門會》,就是模仿李賀《公莫舞歌》而變化辭句之作,他自己很引為得意,今天看來價值實在不高。他的五、七言絶句則多仿南朝樂府民歌和劉禹錫竹枝詞。自宋金末年至元末,倣傚李賀詩的風氣從未絶跡,楊維楨因為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突出,所以聲名也特別顯著。

但他的詩裡也有少數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例如《鹽商行》寫出了鹽商飛揚跋扈的氣焰;《海鄉竹枝詞》反映了在官府、鹽商雙重剝削壓迫下的鹽亭工人的生活,例如:

潮來潮退白洋沙,白洋女兒把鋤耙。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儂來爬雪沙。

顏面似墨雙腳赦,當官脫褲受黃荊。生女寧當嫁盤瓠,誓莫近嫁東家亭。

把他這組詩和王冕《傷亭戶》詩聯繫起來,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元代鹽亭男女工人牛馬不如的生活境遇。其他詩如《南婦還》等也有一定現實意義。



  
元詩成就雖然不高,但對明清詩人有一定的影響。明代詩歌棄宋詩而專擬唐人的傾向實以元詩為開端。明代許多文人學習唐詩的模範選本高秉的《唐詩品彙》,也是根據元人楊士弘的《唐音》加以擴充發展的。元代散文的成就和影響又遠不如詩歌。



第七章 元散曲和民間歌謡

第一節 散曲的興起和體裁

自中唐以後,長短句歌詞在文人手裡逐漸成為「別是一家」的新詩體,在兩宋時期得到了高度的發展,產生了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著名作家;但到了南宋後期,由於詞家遠離現實生活,片面地追求文詞的工麗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趨衰落。而民間長短句歌詞,從中晚唐以來,經過長期醞釀,到了宋金對立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樂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當時流傳在北方的散曲,也稱北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獨立的只曲,它原來是流行於民間的詞調和小曲,句調長短不齊,而有一定的腔格。它和詞不同的地方是用韻加密了,几乎每句都要押韻;而且平、上、去三聲互葉,不象詩詞一般平仄韻不能通押。其次是沒有雙調或三疊、四疊的調。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在本調之外加襯字,象下面兩支〈醉太平〉:

金華洞冷,鐵笛風生。尋真何處寄閒情,小桃源暮景。數枝黃菊勾詩興,一川紅葉迷仙徑,四山白月共秋聲,詩翁醉醒。

——張可久《金華山中》

風流貧最好,村沙富難交,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窯,開一個教乞兒市學,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不斷皂環縧,做一個窮風月訓異。

——鍾嗣成《失題》

前一首是依照〈醉太平〉本調寫的,只有八句四十五字。後一首本調還是八句,但每句都加了襯字(加重點的是襯字),就增至六十五字。襯字多數用在句首和句子的兩個詞組之間,用在句子中間的大都是虛字,用在句首的則十分多樣。有了正字(即按照本調該用的字)和襯字的配合,既可以保持這些曲調的腔格,又可以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襯字的現象在敦煌曲子詞裡本已出現,經過宋金時期民間藝人以及散曲、戲曲、說唱文學作家的長期探索,終於解決了詞調、曲調有固定腔格,而語言的表達要活潑生動的矛盾,這對後來的詩歌創作,特別是民間歌曲以及戲曲、說唱文學的歌詞部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套數沿自諸宮調,它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並且要一韻到底。套數中間的曲調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在同一宮調內選用,調數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還可以任意增加句數。它雖然有一定的格律,運用起來還是比較靈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