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戰國策    P 26


作者:劉向
頁數:26 / 87
類別:歷史

 

戰國策

作者:劉向
第26,共87。
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誡建曰:「群臣可用者某。」建曰:「請書之。」君王后曰:「善。」取筆牘受言。君王后曰:「老婦已亡矣。」
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玉,使賓客入秦,皆為變辭,勸王朝秦,不修攻戰之備。
  九 齊王建入朝于秦


  
齊王建入朝于秦,雍門司馬橫戟當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耶?」王曰:「為社稷。」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齊王還車而反。
即墨大夫與雍門司馬諫而聽之,則以為可可為謀,即入見齊王曰:「齊地方數千里,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面之稱制,而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齊王不聽。
秦使陳馳由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先是齊為之歌曰:「松邪!柏邪!往建共者客耶?」
  十 齊以淖君之亂
齊以淖君之亂秦。其後秦欲取齊,故使蘇涓之楚,令任固之齊。
齊明謂楚王曰:「秦王欲楚不若其欲齊之甚也。其使涓來,以示齊之有楚,以資固于齊。齊見楚,必受固。是王之聽涓也,適為固驅以合齊、秦也。齊、秦合,非楚之利也。且夫涓來之辭,必非固之所以之齊之辭也。王不如令人以涓來之辭謾固于齊,齊、秦必不合。齊、秦不合,則王重矣。王欲收齊以攻秦,漢中可得也。王即欲以秦攻齊,淮、泗之間亦可得也。」
 卷十四  楚策一


  
楚:亦稱荊,羋姓國。周成王(前1063年—前1027年)封文王、武王以來功臣後裔,熊繹被封為子爵,這是楚受封之始,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東),熊繹的祖先就是歸附周文王、隨周武王伐紂的苗人酋長。西周時期熊繹子孫不斷擴大領土,立國號為楚。東周時期,楚更強大,前704年楚君熊通(第十七君,本子爵,僭稱王,前740年—前690年)自號武王,其子文王熊貲(第十八君前689年—前677年)遷都郢(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之紀南城),國土方千里,楚在春秋時先後併吞四十五國,疆土最大。整莊王(第二十二君前613年—前591年)為春秋五霸之一。楚陽王(第二十八君前515年—前488年)十二年(前504年)遷都鄀,稱鄢郢(今湖北省宜城縣東南)。楚惠王(第二十九君前488年—前432年)五十六年(前433年)前曾遷都西陽(今湖北省黃岡縣東),後又遷回鄢郢。楚頃襄王(第三十七君前298—前263年)二十一年(前278年)由鄢郢遷都于陳(今河南省淮陽縣)楚考烈王(第三十八君前262年—前238年)二十二年(前241年)又徙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楚王負芻(第四十一君前227年—前223年)五年(前223年)秦滅楚。其疆域從今四川省東端起,有今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東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蘇省淮北中部。全境西北和秦接界,北與韓、鄭、宋接界,東和越接男,西和巴接界,南和百越接界。
  一 齊楚構難
齊、楚構難,宋請中立。齊急宋,宋許之。子象為楚謂宋王曰:「楚以緩失宋,將法齊之急也。齊以急得宋,後將常急矣。是從齊而攻楚,未必利也。齊戰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干強楚也。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國必危矣。」
  二 五國約以伐齊  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珉轉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也;惡難,可懼也。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彼懼吾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絶之後,雖勿與地,可。」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主之所見也。王苟無以五國用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廧于齊。」
韓人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三 荊宣王問群臣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四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于王前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于王前,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此謂慮賢也。」
  五 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全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于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
  六 江尹欲惡昭奚恤于楚王
江尹欲惡昭奚恤于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于楚。楚王曰:「諾。」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于楚國,不當封。」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七 魏氏惡昭奚恤于楚王
魏氏惡昭奚恤于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君矣。夫苟不難為之外,豈往為之內乎?臣之得罪無日矣。」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八 江乙惡昭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