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國富論    P 21


作者:亞當史密斯
頁數:21 / 712
類別:經濟

 

國富論

作者:亞當史密斯
第21,共712。
 在這樣粗陋狀況下,金屬的使用,有兩種極大的不便。第一是稱量的麻煩;第二是化驗的麻煩。貴金屬在分量上有少許差異,在價值上便會有很大差別。但要正確稱量這類金屬,至少需備有極精密的法碼和天平。金的稱量,尤其是一種精細的操作。誠然,賤金屬稱量稍差,在價值上不會發生大的影響,因此,沒有仔細稱量的必要。但若一個窮人,買賣值一個銅板的貨物,也需每次稱量這一個銅板的重量,就不免令人覺得麻煩極了。化驗金屬的工作,卻更為困難,更為煩瑣。要不是把金屬的一部分放在坩堝里,用適當的熔解藥熔解,檢驗的結果就很不可靠。在鑄幣制度尚未實施以前,除非通過這種又困難又煩瑣的檢驗,否則就很容易受到極大的欺騙。他們售賣貨物的所得,可能是表面上很象一磅純銀或純銅,而其中卻混有許多最粗劣最低賤的金屬。所以,進步國家,為避免此種弊害、便利交易、促進各種工商業發達起見,都認為有必要,在通常用以購買貨物的一定分量的特定金屬上,加蓋公印。於是就有了鑄幣制度和稱為造幣廠的官衙。這種制度的性質,類似麻布呢絨檢查官制度。這些檢查官的任務是,通過加蓋公印,確定這市上各種商品的分量,劃一它們的品質。
 最初蓋在貨幣金屬上的公印,其目的似乎都在於確定,那必須確定而又最難確定的金屬的品質或純度。當時的刻印,與現今銀器皿和銀條上所刻的純度標記很相似。在金塊上刻印,但只附在金屬一面而不蓋住金屬全面的西班牙式標記,亦與此相似。它所確定的,只是金屬的純度,不是金屬的重量。傳載,亞伯拉罕秤銀四百舍克爾給伊弗倫,作為馬克派拉田地的代價。據說,舍克爾是當時商人流通的貨幣。可是,那時金屬貨幣的流通,和今日金塊銀條的授受一樣,都不論個數,只論重量。在古代,撒克遜人入主英格蘭,其歲人據說不是征取貨幣,而是征取實物,即各種食糧。以貨幣繳納的習慣,是征服王威廉第一創始的。不過,當時納入國庫的貨幣,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是按重量而不按個數計收的。


  
 要稱量金屬而毫無差誤,是很麻煩和很困難的。這便引出了鑄幣制度。鑄幣的刻印,不僅蓋住金屬塊的兩面,有時還蓋住它的邊緣。這種刻印,不但要確定金屬的純度,還要確定它的重量。自是以後,鑄幣就象現在那樣,全以個數授受,沒有稱重量的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