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庸    P 18


作者:子思
頁數:18 / 20
類別:國學

 

中庸

作者:子思
第18,共20。
1)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ang),作動詞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統治天下。三重,指上一章所說的三件重要的事:儀禮、制度、考文。(2)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即君王。(3)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4)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5)建,立。(6)質:質詢,詢問,(7)俟:待。(8)道:通「導」,先導。(9)望:威望。(10)”《詩》曰”句:引自《詩經·周頌·振鷺》。。射(yi),《詩經》本作「斁」,厭棄的意思。庶幾(ji),几乎。夙(sU)夜:早晚,夙,早。(11)蚤:即「早」。
【譯文】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讀解】


  
這一章承接「居上下驕」的意思而發揮。要求當政者身體力行,不僅要有好的德行修養,而且要有行為實踐的驗證,才能取信於民,使人聽從,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要求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一樣。不管你把自己的德行吹上天,也不管你的規劃有多宏偉,做一兩件實事,拿一點政績出來給我們看看:你修的路在哪裡?你建的房在哪裡?你辦的學校在哪裡?市場是否繁榮?物價是否上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成為老百姓的公僕。
提高到理論上來說,這一章所強調的,依然是重實踐的觀點。「本諸身,征諸庶民」,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這是主客觀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用客觀實踐來檢驗自己的主觀意圖、見解、理論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與願望。從而使自己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
這裡當然還是蘊含著儒者對偉大與崇高的嚮往和對不朽的渴望,也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追求。
聖人的偉大之處
【原文】
仲尼祖述(1)堯舜,憲章(2)文武,上律天時,下襲(3)水土。闢如大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4),闢如四時之錯行(5),如日月之代明(6)”。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7)。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註釋】
1)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為或學說。(2)憲章:遵從,效法。(3)襲:與上文的「律」近義,都是符合的意思。(4)覆幬(dao):覆蓋。(5)錯行:交錯運行,流動不息。(6)代明:交替光明,循環變化。(7)敦化:使萬物惇厚純樸。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