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17


作者:孟子
頁數:17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17,共89。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藉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 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 國的。《尚書》說:『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 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到 後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雲和虹霓一樣。這是因為 湯的征伐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 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一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 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代他,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 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着飯,用酒壺盛着酒漿來歡迎您 的軍隊。可您卻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 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麼能夠使他們容忍呢?天下各國本來 就害怕齊國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 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出命令,放 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 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後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 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
【讀解】
齊宣王聽了孟子關於燕國百姓是否高興的談論後作出選擇, 命令齊國的軍隊作為佔領軍佔領了燕園。結果激起了各國的憤怒, 紛紛謀劃要討伐齊國這個侵略者,一場世界大戰眼看就要爆發。齊 宣王於是又來問計于孟子 。
孟子先是故作鎮靜,穩住齊宣王的情緒。然後由商湯的征伐 說起,又回到他那個以不變應萬變,或者說萬變不離其宗的話題 --民心向背。他告訴齊宣王說,商湯王的討伐軍隨便到哪裡都 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甚至他們不去哪裡,哪裡的人民群眾 還會抱怨。這是因為商湯王的軍隊只殺暴虐的君主,而根本不驚 擾百姓,所以老百姓盼他們就像盼及時雨一樣。可現在倒好,本 來燕國老百姓以為齊國的軍隊是來解放他們的,所以簞食壺漿夾 道歡迎。殊不知卻是引狼入室,齊國的軍隊無惡不作,不幸被孟 子言中,成了使藏國人民「水益深,火益熱」的侵略者、強盜。這 怎麼可能使燕國人民容忍,又怎麼可能使其他各國的諸侯服氣呢? 作出分析以後,孟子又直陳意見,要齊宣王懸崖勒馬,趕快撤軍, 避免一場世界大戰戰火的燃燒。


  
進也孟子,遇也孟子。
不過,不能怪孟子反覆無常,而是因為——
進也民心,退也民心。
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國內問題如此,國際事務 也如此。


  
話說回來,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又不應當如此呢?
出爾反爾
【原文】
鄒與魯拱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 對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 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 矣。」
【註釋】   
①鄒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昭,爭吵,衝突,交戰。② 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④疾:憎 恨。⑤轉:棄屍的意思。(6)幾: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學生曾參。(8)尤:動詞,責備、歸罪。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 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  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 底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 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裡堆 滿糧食,貨庫裡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 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說: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 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 官而犧牲了。」
【讀解】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於以其人之 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後世演變為成語「出爾反爾」,則成了 言行前後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覆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裡,實際上還是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係問題。孟 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官的戰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 不對,但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官的見死不救就 對嗎?當官不為民作主,又要你這當官的來幹什麼呢?說到底,就 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 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官的施行仁政 關心加民眾的疾苦,那麼,自然就會出現“你仁我義」的情況,那 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