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史 中    P 56


作者:張廷玉等
頁數:56 / 196
類別:歷史

 

明史 中

作者:張廷玉等
第56,共196。
郡縣之學,與太學相維,創立自唐始。宋置諸路州學官,元頗因之,其法皆未具。迄期 ,天下府、州、縣、衛所,皆建儒學,教官四千二百餘員,弟子無算,教養之法備矣。洪武二年,太祖初建國學,諭中書省臣曰:「學校之教,至元其弊極矣。上下之間,波頽風靡,學校雖設,名存實亡。兵變以來,人習戰爭,惟知干戈,莫識俎豆。朕惟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校,延師儒,授生徒,講論聖道,使人日漸月化,以復先王之舊。」於是大建學校,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俱設訓導,府四,州三,縣二。生員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師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學官月俸有差。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十五年,頒學規于國子監,又頒禁例十二條于天下,鎸立臥碑,置明倫堂之左。其不遵者,以違制論。蓋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學校之盛,唐、宋以來所不及也。生員雖定數于國初,未幾即命增廣,不拘額數。宣德中,定增廣之額:在京府學六十人,在外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成化中,定衛學之例:四衛以上軍生八十人,三衛以上軍生六十人,二衛、一衛軍生四十人,有司儒學軍生二十人;土官子弟,許入附近儒學,無定額。增廣既多,於是初設食廩者謂之廩膳生員,增廣者謂之增廣生員。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凡初入學者,止謂之附學,而廩膳、增廣,以歲科兩試等第高者補充之。非廩生久次者,不得充歲貢也。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當大比之年,間收一二異敏,三場並通者,俾與諸生一體入場,謂之充場儒士。中式即為舉人,不中式仍候提學官歲試,合格乃準入學。提學官在任三歲,兩試諸生。先以六等試諸生優劣,謂之歲考。一等前列者,視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補,其次補增廣生。一二等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六等黜革。繼取一二等為科舉生員,俾應鄉試,謂之科考。其充補廩、增給賞,悉如歲試。其等第仍分為六,而大抵多置三等。三等不得應鄉試,撻黜者僅百一,亦可絶無也。生儒應試,每舉人一名,以科舉三十名為率。舉人屢廣額,科舉之數亦日增。及求舉者益眾,又往往于定額之外加取,以收士心。凡督學者類然。嘉靖十年,嘗下沙汰生員之令,御史楊宜爭之而止。萬曆時,張居正當國,遂核減天下生員。督學官奉行太過,童生入學,有一州縣僅錄一人者,其科舉減殺可推而知也。生員入學,初由巡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府州縣官。正統元年始特置提學官,專使提督學政,南、北直隷俱御史,各省參用副使、僉事。景泰元年罷提學官。天順六年復設,各賜敕諭十八條,俾奉行之。直省既設提學,有所轄太廣,及地最僻遠,歲巡所不能及者,乃酌其宜。口外及各都司、衛所、土官以屬分巡道員,直隷廬、鳳、淮、揚、滁、徐、和以屬江北巡按,湖廣衡、永、郴以屬湖南道,辰、靖以屬辰沅道,廣東瓊州以屬海南道,某肅衛所以屬巡按御史,亦皆專敕行事。萬曆四十一年,南直隷分上下江,湖廣分南北,始各增提學一員。提學之職,專督學校,不理刑名。所受詞訟,重者送按察司,輕者發有司,直隷則轉送巡按御史。督、撫、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許侵提學職事也。明初,優禮師儒,教官擢給事、御史,諸生歲貢者易得美官。然鉗束亦甚謹。太祖時,教官考滿,兼核其歲貢生員之數。後以歲貢為學校常例。二十六年,定學官考課法,專以科舉為殿最。九年任滿,核其中式舉人,府九人、州六人、縣三人者為最。其教官又考通經,即與陞遷。舉人少者為平等,即考通經亦不遷。舉人至少及全無者為殿,又考不通經,則黜降。其待教官之嚴如此。生員入學十年,學無所成者,及有大過者,俱送部充吏,追奪廩糧。至正統十四年申明其制而稍更之。受臓、姦盜、冒籍、宿娼、居喪娶妻妾所犯事理重者,直隷發充國子監膳夫,各省發充附近儒學膳夫、齋夫,滿日為民,俱追廩米。犯輕充吏者,不追廩米。其待諸生之嚴又如此。然其後教官之黜降,生員之充發,皆廢格不行,即臥碑亦具文矣。諸生上者中式,次者廩生,年久充貢,或選拔為貢生。其累試不第、年逾五十、願告退閒者,給與冠帶,仍復其身。其後有納粟馬捐監之例,則諸生又有援例而出學者矣。提學官歲試校文之外,令教官舉諸生行優劣者一二人,賞黜之以為勸懲。此其大較也。諸生應試之文,通謂之舉業。《四書》義一道,二百字以上。經義一道,三百字以上。取書旨明晰而已,不尚華采也。其後標新領異,益漓厥初。萬曆十五年,禮部言:「唐文初尚靡麗而士趨浮薄,宋文初尚鈎棘而人習險譎。國初舉業有用六經語者,其後引《左傳》、《國語》矣,又引《史記》、《漢書》矣。《史記》窮而用六子,六子窮而用百家,甚至佛經、《道藏》摘而用之,流弊安窮。弘治、正德、嘉靖初年,中式文字純正典雅。宜選其尤者,刊佈學宮,俾知趨向。」因取中式文字一百十餘篇,奏請刊佈,以為準則。時方崇尚新奇,厭薄先民矩矱,以士子所好為趨,不遵上指也。啟、禎之間,文體益變,以出入經史百氏為高,而恣軼者亦多矣。雖數申詭異險僻之禁,勢重難返,卒不能從。論者以明舉業文字比唐人之詩,國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萬比中唐,啟、禎比晚唐雲。
自儒學外,又有宗學、社學、武學。宗學之設,世子、長子、眾子、將軍、中尉年未弱冠者俱與焉。其師,于王府長史、紀善、伴讀、教授等官擇學行優長者除授。萬曆中,定宗室子十歲以上 ,俱入宗學。若宗子眾多,分置數師,或于宗室中推舉一人為宗正,領其事。令學生誦習《皇明祖訓》、《孝順事實》、《為善陰騭》諸書,而《四書》、《五經》、《通鑒》、性理亦相兼誦讀。尋復增宗副二人。子弟入學者,每歲就提學官考試,衣冠一如生員。已復令一體鄉試,許得中式。其後宗學浸多,頗有致身兩榜、起家翰林者。


  
社學,自洪武八年,延師以教民間子弟,兼讀《御製大誥》及本朝律令。正統時,許補儒學生員。弘治十七年 ,令各府、州、縣建立社學,選擇明師,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者送入讀書,講習冠、婚、喪、祭之禮。然其法久廢,浸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