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上    P 242


作者:宋濂
頁數:242 / 348
類別:歷史

 

作者:宋濂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元史 上

雲內州,下。  唐初立雲中都督府,復改橫塞軍,又改天德軍,即中受降城之地。金為雲內州。舊領雲川、柔服二縣,元初廢雲川,設錄事司。至元四年,省司、縣入州。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上。  唐并州,又為太原府。宋、金因之。元太祖十三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戶七萬五千四百四,口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十、州十四。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十
陽曲,中。倚郭。  文水,中。  平晉,下。  祁縣,下。舊隷晉州,後州廢,隷太原路。  榆次,下。至元二年,隷太原路。  太谷,下。  清源,下。  壽陽,下。  交城,下。  徐溝。下。
州十四
汾州,中。  唐改西河郡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為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隷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後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並溫泉入孝義。領四縣:
西河,中。  孝義,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隷本縣。平遙,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
介休。下。元初置,隷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下。  唐初改離石郡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復立。至元三年,省溫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後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
離石,下。倚郭。  寧鄉。下。太宗九年,隷太原府。定宗三年,隷石州。憲宗九年,又隷太原府。至元三年,復來屬。
忻州,下。  唐初置新興郡,後改忻州,又改定襄郡,又為忻州。金隷太原府。元因之。領二縣: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  定襄。下。
平定州,下。  唐為廣陽縣。宋為平定軍。金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復立樂平。領一縣:
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立。
臨州,下。  唐置臨泉縣,又置北和州,後州廢,隷石州。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隷石州。元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直隷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保德州,下。  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並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隷管州,隩州仍來屬。
崞州,下。  本崞縣,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管州,下。  唐以靜樂縣置,後州廢,屬嵐州。後又為憲州。宋為靜樂軍。金為靜樂郡,又改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嵐隷嵐州,而寧化、樓煩併入本州。
代州,下。  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並雁門縣入州。
台州,下。  唐為五台縣,隷代州。金升台州,隷太原路。元因之。
興州,下。  唐臨津縣,隷嵐州,又改合河縣。金升興州,隷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下。  唐繁畤縣。金為堅州,隷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下。  唐、宋併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
盂州,下。  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晉寧路,上。  唐晉州。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晉寧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
錄事司。
縣六
臨汾,中。倚郭。  襄陵,中。  洪洞,中。  浮山,下。  汾西,下。  岳陽。下。本猗氏縣,屬平陽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陽縣。四年,以縣當東西驛路之要復置,並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後復改為岳陽縣。
府一
河中府,唐蒲州,又改河中府,又改河東郡,又仍為河中府。宋為護國軍。金復為河中府。元憲宗在潛,置河解萬戶府,領河、解二州。河中府領錄事司及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榮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並錄事司入河東,罷萬戶府,而河中府仍領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隷平陽路,河中止領五縣。十五年,復置萬泉縣來屬。領六縣:
河東,下。府治所。  萬泉,下。  猗氏,下。  榮河,下。  金隷榮州,元初廢榮州,復為榮河縣。  臨晉,下。  河津。下。
州九
絳州,中。  唐初為絳郡,又改絳州。宋置防禦。金改晉安府。元初為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隷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隷平陽路。領七縣:
正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錄事司入焉。  太平,中。  曲沃,下。
翼城,下。金為翼州,元初復為翼城縣,隷絳州。  稷山,下。  絳縣,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立垣曲縣,絳縣如故。
垣曲。下。
潞州,下。  唐初為潞州,後改上黨郡,又仍為潞州。宋改隆德軍。金復為潞州。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為潞州,隷平陽路。至元三年,以涉縣割入真定府,以錄事司併入上黨縣。領七縣:
上黨,下。  壼關,下。  長子,下。  潞城,下。  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復置。襄垣,下。  黎城。下。至元二年,並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澤州,下。  唐初為澤州,後為高平郡,又仍為澤州。宋屬河東道。金為平陽府。元初置司候司及領晉城、高平、陽城、沁水、端氏、陵川六縣。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縣入晉城,省端氏入沁水。後復置陵州。領五縣:
晉城,下。  高平,下。  陽城,下。  沁水,下。  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晉城,後復置。
解州,下。  本唐蒲州之解縣。五代漢乾祐中置解州。宋屬京兆府。金升寶昌軍。元至元四年,並司候司入解縣。有鹽池,方一百二十里。  領六縣:
解縣,下。  安邑,下。  聞喜,下。  夏縣,下。  平陸,下。 芮城。下。
霍州,下。  唐初為霍山郡,又改呂州,又廢州而以縣隷晉州。金改霍州。元因之。領三縣:
霍邑,下。倚郭。有霍山為中鎮。  趙城,舊屬平陽府。  靈石。下。舊屬汾州。
隰州,下。  唐初為隰州,又改大寧郡,又仍為隰州。元以州隷晉寧路。領五縣:
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寧、蒲、溫泉三縣入焉。  大寧,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復置。  石樓,下。  永和,下。  蒲縣。下。
沁州,下。  唐初為沁州,又改陽城郡,又仍為沁州。宋置威勝軍。金仍為沁州。元因之。領三縣:
銅鞮,下。州治所。至元十年,省錄事司、武鄉縣入焉。  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  武鄉。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立。
遼州,下。  唐初置遼州,又改箕州,又改儀州。宋復為遼州。元隷晉寧路。領三縣:
遼山,下。倚郭。  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立。  和順。下。至元三年,省儀城縣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