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上    P 243


作者:宋濂
頁數:243 / 348
類別:歷史

 

作者:宋濂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元史 上

吉州,下。  唐初置西汾州,又為南汾州,又改慈州。宋置吉鄉軍。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初領司候司、吉鄉、鄉寧二縣。中統二年,並司候司入吉鄉縣。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併入州。後復置鄉寧。領一縣:
鄉寧。下。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和寧路,上。  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萬安宮。丁酉,治迦堅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餘里。戊戌,營圖蘇胡迎駕殿,去和林城三十餘里。  世祖中統元年,遷都大興,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後分都元帥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設宣慰司。至元二十六年,諸王叛兵侵軼和林,宣慰使怯伯等乘隙叛去。二十七年,立和林等處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以淇陽王月赤察兒為右丞相,太傅答剌罕為左丞相,罷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至大二年,改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四年,罷尚書省,復為行中書省。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改和林路總管府為和寧路總管府。至元二十年,令西京宣慰司送牛一千,赴和林屯田。二十二年,並和林屯田入五條河。三十年,命戍和林漢軍四百,留百人,余令耕屯杭海。元貞元年,于六衛漢軍內撥一千人赴青海屯田。北方立站帖裡干、木憐、納憐等一百一十九處。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志第十一 地理二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徒存其名而無城邑者,不在此數。本省計站一百二十處。
遼陽路,上。  唐以前為高句驪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貞明中,阿保機以遼陽故城為東平郡。後唐升為南京。石晉改為東京。金置遼陽府,領遼陽、鶴野二縣;後復改為東京,宜豐、澄、復、蓋、沈、貴德州、廣寧府、來遠軍並屬焉。元初廢貴德、澄、復州、來遠軍,以廣寧府、婆娑府、懿州、蓋州作四路,直隷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為散府隷之。十五年,割廣寧仍自行路事,直隷省。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懿州、蓋州來屬。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後廢婆娑府為巡檢司。戶三千七百八,口三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數。  領縣一、州二。
縣一
遼陽。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鶴野縣、警巡院入焉。


  
州二
蓋州,下。  初為蓋州路。至元六年,併為東京支郡,並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又並建安縣入本州。
懿州,下。  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為東京支郡,所領豪州及同昌、靈山二縣省入順安縣,入本州。
廣寧府路,下。  金為廣寧府。元封孛魯古歹為廣寧王,舊立廣寧行帥府事;後以地遠,遷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戶口單寡,降為東京路總管府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有醫巫閭山為北鎮,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順錢糧戶數四千五百九十五。  領縣二:


  
閭陽,下。初立千戶所,至元十五年,以戶口繁夥,復立行千戶所。後復為閭陽縣。  望平。至元六年,省鐘秀縣入焉。十五年,為望平軍民千戶所,今復為縣。
肇州。按《哈剌八都魯傳》至元三十年,世祖謂哈剌八都魯曰:「乃顏故地曰阿八剌忽者產魚,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納思、乞裡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既至,定市裡,安民居,得魚九尾皆千斤來獻。又《成宗紀》元貞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戶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散領其事。而《元一統志》與《經世大典》皆不載此州,不知其所屬所領之詳。今以廣寧為乃顏分地,故府注于廣寧府之下。乃顏,孛魯古歹之孫也。
山北遼東道肅政廉訪司
大寧路,上。  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可度內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並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隷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戶四萬六千六,口四十四萬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數。  領司一、縣七、州九。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錄事司。
縣七
大定,下。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  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  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  和眾,下。  金源,下。  惠和,下。  武平。下。
州九
義州。下。
興中州,下。  元初因舊為興中府,後省。至元七年,又降府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顏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戶計,種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撥瀕海荒閒地及時開耕,設打捕屯田總管府,仍以唆都、哈等為屯田官。
高州。下。
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東寧路,本高句驪平壤城,亦曰長安城。漢滅朝鮮,置樂浪、玄菟郡,此樂浪地也。晉義熙後,其王高璉始居平壤城。唐征高麗,拔平壤,其國東徙,在鴨綠水之東南千餘里,非平壤之舊。至王建,以平壤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齡、崔垣、玄元烈等以府州縣鎮六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割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隷婆娑府。本路領司一,余城堙廢,不設司存,今姑存舊名。
錄事司。土山縣。中和縣。鐵化鎮。
都護府,自唐之季,地入高麗,置府州縣鎮六十餘城,此為都護府,雖仍唐舊名,而無都護府之實。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廢毀,僅存其名,屬東寧路。
定遠府。郭州。撫州。黃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  靈州。慈州。嘉州。順州。殷州。宿州。德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三鎮。  昌州。鐵州。領定戎一鎮。
泰州。價州。朔州。宣州。領寧朔、席島二鎮。  成州。領樹德一鎮。熙州。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椴島、寧德三鎮。  延州。領陽岩一鎮。雲州。
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沈、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契丹為興遼軍,金為昭德軍,又更顯德軍,後皆毀于兵火。元初平遼東,高麗國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各立鎮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高麗復叛,洪福源引眾來歸,授高麗軍民萬戶,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初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內附,四年,又以質子淳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戶,理瀋州。元貞二年,並兩司為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轄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二十五。至順錢糧戶數五千一百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