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上    P 261


作者:宋濂
頁數:261 / 348
類別:歷史

 

作者:宋濂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元史 上

澧州路,上。  唐改澧陽郡,復改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戶一十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三。領司一、縣三、州二。
錄事司。
縣三
澧陽,上。倚郭。  石門,上。  安鄉。下。
州二
慈利州,中。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柿溪州。下。
辰州路,下。  唐改盧溪郡,復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州路。戶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五。領縣四:
沅陵,中。  辰溪,下。  盧溪。下。  敘浦。下。
沅州路,下。  唐巫州,又改沅州,又為潭陽郡,又改敘州。宋為鎮遠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撫司。十四年,改沅州路總管府。戶四萬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萬九千五百四十五。領縣三:


  
盧陽,下。  黔陽,下。  麻陽。下。
興國路,下。  本隋永興縣。宋置永興軍,又改興國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國路總管府,舊隷江西。三十年,自江西割隷湖廣。戶五萬九百五十二,口四十萬七千六百一十六。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至元十七年立。
縣三
永興,下。倚郭。  大冶,下。  通山。下。
漢陽府,唐初為沔州,又改沔陽郡。宋為漢陽軍。咸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來歸。元至元十四年,升漢陽府。戶一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萬八百六十六。領縣二:
漢陽,至元二十二年,升中縣。  漢川。下。
歸州,下。  唐初為歸州,又改巴東郡,又復為歸州。宋端平三年,元兵至江北,遂遷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灘,又次白沙南浦,今州治是也。德祐初歸附。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降為州。戶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萬九百六十四。領縣三:
秭歸,下。倚郭。  巴東,下。  興山。
靖州路,下。  唐為夷、播、敘三州之境。宋為誠州,復改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明年,改靖州路總管府。戶二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九百五十五。領縣三:
永平,下。  會同,下。  通道。下。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
天臨路,上。  唐為潭州長沙郡。宋為湖南安撫司。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于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歷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戶六十萬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萬一千一十。領司一、縣五、州七。
錄事司。宋有兵馬司,都監領之。元至元十四年改置。
縣五
長沙,上。倚郭。  善化,倚郭。  衡山,上。南嶽衡山在焉。  寧鄉,上。  安化。下。


  
州七
醴陵州,中。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瀏陽州,中。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攸州,中。  唐為縣,屬南雲州。宋屬潭州。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鄉州,下。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湘潭州,中。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益陽州,中。  唐新康縣。宋安化縣。元元貞元年,升為益陽州。
湘陰州,下。  唐、宋皆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衡州路,上。  唐初為衡州,又改衡陽郡,又仍為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十八年,移司于潭,衡州隷焉。戶一十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萬七千五百二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二十頃。
錄事司。宋立兵馬司,分在城民戶為五廂。元至元十三年改立。
縣三
衡陽,上。倚郭。  安仁,下。  酃縣。下。
道州路,下。  唐為南營州,復改道州,復為江華郡。宋仍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總管府。戶七萬八千一十八,口一十萬九百八十九。領司一、縣四。
錄事司。
縣四
營道,中。倚郭。  寧遠,中。  江華,中。  永明。下。
永州路,下。  唐改零陵郡為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戶五萬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四。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一百三頃。
錄事司。
縣三
零陵,上。倚郭。  東安,上。  祁陽。中。
郴州路,下。  唐改桂陽郡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戶六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萬五千一百一十九。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四年改立。
縣六
郴陽,中。倚郭。舊為敦化縣,至元十三年,改今名。  宜章,中。  永興,中。  興寧,下。  桂陽,下。  桂東。下。
全州路,下。  石晉于清湘縣置全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二
清湘,上。倚郭。  灌陽。下。
寶慶路,下。  唐邵州,又為邵陽郡。宋仍為邵州,又升寶慶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戶七萬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萬六千一百五。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邵陽,上。倚郭。  新化。中。
武岡路,下。  唐武岡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武岡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萬六千八百六十三。領司一、縣三。本路屯田八十六頃。
錄事司。舊有兵馬司,領四廂,至元十五年改立。
縣三
武岡,上。倚郭。  新寧,下。  綏寧。下。
桂陽路,下。  唐郴州。宋升桂陽軍。元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桂陽路總管府。戶六萬五千五十七,口一十萬二千二百四。領司一、縣三。
錄事司。
縣三
平陽,上。  臨武,中。  藍山。下。
茶陵州,下。  唐為縣,隷南雲州。宋隷衡州,升為軍,復為縣。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三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
耒陽州,下。  唐、宋皆為縣,隷湘東郡。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十。
常寧州,下。  唐為縣,隷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戶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二。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二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言:「比者黃聖許叛亂,逃竄交趾,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請募溪洞徭、獞民丁,于上浪、忠州諸處開屯耕種,緩急則令擊賊,深為便益。」從之。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靜江路,上。  唐初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靜江軍。宋仍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為靜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並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戶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領司一、縣十。
錄事司。
縣十
臨桂,上。倚郭。  興安,下。  靈川,下。  理定,下。  義寧,下。  修仁,下。  荔浦,下。  陽朔,下。  永福,下。  古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