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前漢演義    P 165


作者:蔡東藩
頁數:165 / 288
類別:古典小說

 

作者:蔡東藩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前漢演義

有時入覲太后,又得邀太后撫卹,更覺安心。
惟武帝迎姊以後,竟引動一番遊興,時常出行,建元二年三月上巳,親幸霸上祓祭。還過平陽公主家,樂得進去休息,敘談一回。平陽公主,本稱陽信公主,因嫁與平陽侯曹壽為妻,故亦稱平陽公主。曹壽即曹參曾孫。
公主見武帝到來,慌忙迎入,開筵相待。飲至數巡,卻召出年輕女子十餘人,勸酒奉觴。看官道平陽公主是何寓意?她是為皇后陳氏久未生子,特地採選良家女兒,蓄養家中,趁着武帝過飲,遂一併叫喚出來,任令武帝自擇。偏武帝左右四顧,略略評量,都不過尋常脂粉,無一當意,索性回頭不視,儘管自己飲酒。
平陽公主見武帝看了諸女,統不上眼,乃令諸女退去,另召一班歌女進來侑酒,當筵彈唱。就中有一個嬌喉宛轉,曲調鏗鏘,送入武帝目中,不由的凝眸審視,但見她低眉斂翠,暈臉生紅,已覺得嫵媚動人,可喜可愛。尤妙在萬縷青絲,攏成蛇髻,黑油油的可鑒人影,光滑滑的不受塵蒙。端詳了好多時,尚且目不轉瞬,那歌女早已覺着,斜着一雙俏眼,屢向武帝偷看,口中復度出一種靡曼的柔音,暗暗挑逗,直令武帝魂馳魄蕩,目動神迷。
色不醉人人自醉。平陽公主復從旁湊趣,故意向武帝問道:「這個歌女衛氏,色藝何如?」武帝聽著,才顧向公主道:「她是何方人氏?叫做何名?」公主答稱籍隷平陽,名叫子夫。武帝不禁失聲道:「好一個平陽衛子夫呢!」說著,佯稱體熱,起座更衣。公主體心貼意,即命子夫隨着武帝,同入尚衣軒。
公主更衣室名尚衣軒。好一歇不見出來,公主安坐待着,並不着忙。又過了半晌,才見武帝出來,面上微帶倦容,那衛子夫且更閲片時,方姍姍來前,星眼微餳,雲鬟斜嚲,一種嬌怯態度,几乎有筆難描。怕武帝耶?怕公主耶?平陽公主瞧著子夫,故意的瞅了一眼,益令子夫含羞俯首,拈帶無言。
好容易乞求得來,何必如此!武帝看那子夫情態,越覺銷魂,且因公主引進歌姝,發生感念,特面允酬金千斤。公主謝過賞賜,並願將子夫奉送入宮。武帝喜甚,便擬挈與同歸,公主再令子夫入室整妝。待她妝畢,席已早撤,武帝已別姊登車。
公主忙呼子夫出行。子夫拜辭公主,由公主笑顏扶起,併為撫背道:「此去當勉承雨露,強飯為佳!將來得能尊貴,幸勿相忘!」子夫諾諾連聲,上車自去。


  
時已日暮,武帝帶著子夫,並驅入宮,滿擬夜間,再續歡情,重諧鸞鳳,偏有一位貪酸吃醋的大貴人,在宮候着,巧巧冤家碰着對頭,竟與武帝相遇,目光一瞬,早已看見那衛子夫。急忙問明來歷,武帝只好說是平陽公主家奴,入宮充役。誰知她豎起柳眉,翻轉桃靨,說了兩個好字,掉頭竟去。這人究竟為誰?就是皇后陳阿嬌。
武帝一想,皇后不是好惹的人物,從前由膠東王得為太子,由太子得為皇帝,多虧是後母長公主,一力提攜。況幼年便有金屋貯嬌的誓言,怎好為了衛子夫一人,撇去好幾年夫妻情分?於是把衛子夫安頓別室,自往中宮,陪着小心。陳皇后還要裝腔作態,叫武帝去伴新來美人,不必絮擾。嗣經武帝一再溫存,方與武帝訂約,把衛子夫錮置冷宮,不准私見一面。


  
武帝恐傷後意,勉強照行,從此子夫鎖處宮中,幾有一年餘不見天顏。陳後漸漸疏防,不再查問,就是武帝亦放下舊情,蹉跎過去。
會因宮女過多,武帝欲察視優劣,分別去留,一班悶居深宮的女子,巴不得出宮歸家,倒還好另行擇配,免誤終身,所以情願見駕,冀得發放。衛子夫入宮以後,本想陪伴少年天子,專寵後房,偏被正宮妒忌,不准相見,起初似罪犯下獄,出入俱受人管束,後來雖稍得自由,總覺得天高日遠,毫無趣味,還不如乘機出宮,仍去做個歌女,較為快活,乃亦粗整烏雲,薄施朱粉,出隨大眾入殿,聽候發落。武帝親禦便殿,按着宮人名冊,一一點驗,有的是準令出去,有的是仍使留住。至看到衛子夫三字,不由的觸起前情,留心盼着。
俄見子夫冉冉過來,人面依然,不過清瘦了好幾分,惟鴉鬟蟬鬢,依然漆黑生光。子夫以美髮聞,故一再提及。及拜倒座前,逼住嬌喉,嗚嗚咽咽的說出一語,願求釋放出宮。武帝又驚又愧,又憐又愛,忙即好言撫慰,命她留着。
子夫不便違命,只好起立一旁,待至餘人驗畢,應去的即出宮門,應留的仍返原室。子夫奉諭留居,沒奈何隨眾退回,是夕尚不見有消息。到了次日的夜間,始有內侍傳旨宣召,子夫應召進見,亭亭下拜。武帝忙為攔阻,攬她入懷,重敘一年離緒。
子夫故意說道:「臣妾不應再近陛下,倘被中宮得知,妾死不足惜,恐陛下亦許多不便哩!」武帝道:「我在此處召卿,與正宮相離頗遠,不致被聞。況我昨得一夢,見卿立處,旁有梓樹數株,梓與子聲音相通,我尚無子,莫非應在卿身,應該替我生子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武帝自解夢境,未免附會。說著,即與子夫攜手入床,再圖好事。一宵湛露,特別覃恩,十月歡苗,從茲布種。
小子有詩詠道:
陰陽化合得生機,年少何憂子嗣稀?
可惜昭陽將奪寵,禍端從此肇宮闈。
子夫得幸以後,便即懷妊在身,不意被陳後知曉,又生出許多醋波。欲知後事,且看下回。
武帝與金氏女,雖為同母姊,然母已改適景帝,則與前夫之恩情已絶,即置諸不問,亦屬無妨。就令武帝曲體親心,顧及金氏,亦惟有密遣使人,給彼粟帛,令無凍餒之虞,已可告無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