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28


作者:黃宗羲
頁數:328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人之為學,一心而已。蓋心主乎一身,而其體之虛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散在萬事,而其用之微妙,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故學貴於知,要求諸一心而已。學之道奈何?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進其知,本立而知益明,知進而本益固,而心之體用全矣。

他日語門人曰:「主敬所以存此心,格物所以明此心。」乃定論也。(《刪定或問》)

道散於天下而具於人之一心,所謂性也。性非他,天命是矣。所謂天命,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天命之流行也。五殊二實,其本則一。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也,所謂在天為命也。受生於天,因各得是以為性,所謂在人為性也。循性而出,散為萬事,皆道也。修道以立法於天下則教也。

道形於日用,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謂不離也,而其實體在我一性而已。是故君子之體道也,不求道於事,而嚴諸一心,戒慎恐懼乎其所不睹不聞,所以存天理之本然,無動靜之間者也。不睹不聞,隱且微矣,而至着存焉,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此體道之君子,所以必慎其獨也。蓋重言之,非二事也。



  
喜怒哀樂情也,四者形而天下之事具,發而中節則道也。和所以狀情之德,道就事而言。四者未發則性也,謂之中。中所以狀性之德,道之體也。

道不出於一中,而實性之德,故曰大本。君子嚴諸一心,而性得所養,則大本立矣。本立道行,所謂致中和也。程子曰:「致如致卻太平之致。」蓋中和不可以力取,其要在慎獨而已。天地於此乎位,萬物於此乎育,此聖人之能事,學者之極功,而豈外於一心之妙用乎?

或曰:「子亦求異於朱子乎?”曰:「非敢為異也,將求同於程子耳。中和之說,程門論說甚詳,似皆未領其旨。《定性書》言:『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系於物。』蓋自其不繫於心而言,則未發之中,自其因物喜怒而言,則已發之和,不可析為二處也。


  

若以動靜之時分體用,而以靜存為致中,動察為致和,非程子之本旨矣。豈以其近於佛氏止觀空覺為一之論,遂寧過於分析乎?程子云:『吾儒與釋氏,句句合,事事同,然而不同其謂此歟!』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指心之本體而言。《大學》言正心,曰『有所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則不得其正,一物存焉,則累其空明之本體矣。』

名其無倚曰中,名其無妄曰誠,名其無私曰仁,一物也。是謂天命之謂性,發而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指心之流行而言。是謂“率性之謂道」,「忠恕一以貫之。」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程子之本旨也。」

常人有欲,順其欲則喜,逆其欲則怒,失其欲則哀,得其欲則樂,其所以為心者,非喜則怒,非哀則樂,情而已。聖人無慾,渾然一性,何喜?何怒?何哀?何樂?故曰「只喜怒哀樂不發便是中也」。由是言之,聖人之心,未發之中也;赤子之心,發而未遠於中也;眾人之心,則皆已發者也。然則聖人無發乎?曰發而中節,物各付物,是皆未發者之所形,而其未發者固自若也。

故曰「言和則中在其中,言中則含喜怒哀樂在其中矣」。中以無過不及為義,過非道,不及非道,道者中而已。以事言,則各有中,以道言,則一中以蔽之矣。中者大本,言道之體也,安得謂有二義乎?如言心正則百事皆正,若中有二義,心亦可有二義乎?

或曰:「朱子論中和,其書成卷,子復有二論乎?」曰:「竊求諸程子而有疑焉。蓋程門指此為傳授心法,故其門人論說最詳。龜山之南也,羅仲素、李延平,實世守之,至朱子始自立說,以未發已發分屬動靜之時,學者但當因其時而各致其力,非復程子之說矣。周子《圖說》之主靜,自註無慾故靜。

《通書》曰:“一者無慾,無慾則靜虛動直。」則是主靜之靜,乃所謂一者,而非陽動陰靜之靜也。伊、洛源流,疑出於此。若張子之天德,邵子之天心,皆指是為說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費,用之廣也;隱,體之微也。夫婦之所能知能行,聖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語大語小,在上在下,萬有不齊,可謂費矣。語其體則一而已,道是也,不可得而見也。以聖人言之,動為道,言為法,行為則,三千三百,萬有不齊,可謂費矣。

語其體則一而已,心是也,不可得而見也。鳶飛魚躍,上下察也,明隱之不可掩也,猶贊鬼神之德曰「微之顯」雲耳。《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歛之則退藏於密」,即其旨也。(以上《中庸說》)

君子喻於義,義其心也;小人喻於利,利其心也。方其未形於事,初未有義利之可言,而其為體固已判矣。義心天下之公,本於性者也,天也;利心一人之私,生於形者也,人也。故君子從天不從人。

下學以所行言,上達以所見言,非二事也。下學而不能上達,由之而不知者也。窮理則盡性至命,下學而上達也。(以上《論語說》)

必有事焉,以持志言;勿正者,猶言有事而未嘗有事雲耳。勿忘,即是有事;勿助,即是勿正。故程子以鳶飛魚躍言之。(《孟子說》)

仁者何?人之本心是也。求即其本心之安,是為仁也。然則求仁之方,但嘿以守吾此心可乎?曰「非也。視聽言動,出門使民,居處執事與人,以至事賢友仁,學問思辨,皆為仁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