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29


作者:黃宗羲
頁數:329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近世右象山而左朱子,曰吾心學也。好異者靡然趨之,惑世誣民,其罪大矣。」(《仁說》)

道一本而萬殊,夫子之一貫是矣。以學言之,則必有事於萬殊,而後一者可幾也。曾子之隨事力行,子貢之多學而識,皆親受業於夫子之門者也。顏子之博文約禮,而後如有所立,《易》之知崇禮卑,而後成性存存,皆一說也。

程子論學,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朱子伸明之,曰:「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本立而知益明,知進而本益固。」可謂盡矣。陸氏之學,蓋略有見於道體,遂欲單刀直入,以徑造夫所謂一者,又自以為至簡至易,立躋聖域,故世之好異者靡然趨之,而不知其相率而陷於異端之說也。

張子曰:「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釋氏不知窮理,而自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程子有言:「自物格而充之,然後可以至聖人,不知物格而先欲意誠心正者,未有能中於理者。」據此可以斷陸氏之學。

氣質之性,生於形者也,心為形役,故惟氣質用事;天地之性,言性之本然,初不外於一心也,生乎形而不役於形,超然獨立,物我並照,則本性見矣。學者知求復性,而不知即心以求,則未嘗讀《孟子》者也。性即理也,窮理則盡性至命,以格物窮理為外,為末,而非之者,則未嘗讀《程子》也。



  
聖人之心,道也。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 ,《六經》之為教,皆出於聖人之心,故曰心道也。常人之心,去道遠矣,於是乎有學必窮理讀書廣見聞,而後理可明,必克己治心強恕,而後性可復。學而至於成性,而後聖人之心可言也。

今始學者,知習靜以入德,亦一門徑,而遂曰「道在是,不假外求」,則妄說也。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所謂在物為理也,而其實體在我,何事何物不出此心?所謂處物為義也,故曰中。理在事,義在心,聞樂而樂,食旨而甘,居處而安,人之情也。理也。其居喪也,聞樂不樂,食旨不甘,居處不安,亦人之情也,理也。

故君子之學,求不失其本心而已。

自誠明謂之性,誠則無不明矣。《中庸》論性而曰慎獨,曰篤恭,所以存誠也。自明誠謂之教,未至於誠者,必由明而後至。《大學》論學而首曰格物致知,所以求明也。



  
程子論天論仁諸說,即《中庸》首章之旨,論窮理論進學諸說,即《大學》首章之旨,皆本乎一心而為言也。儒、釋皆從心地上做工夫,故有相似處,所謂以心役物,不以物役心,以理自勝,不為事物所侵亂,夫豈不同?本末一貫,心跡合一,儒者之公而大地。釋氏離本末,判心跡,求以自私自利而已。(以上《學說》)

動而陽,靜而陰,相循於無窮者,是皆太極流行之用,而其體初未嘗動也。(《體用說》)

通宇宙一氣也,氣之實,陰陽是已。自其未成形者而言,絪縕揉錯,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虛也。自其成形者而言,天地法象,萬物形色,剛柔男女,粲然有分,實也。實者虛之所為,形亦氣也,是皆可名之象耳。

又自其本而言,未嘗有體,曰太虛,虛而妙應,曰神,神而有常,曰天,曰性,一物也。有天則有道,神天德,化天道,一於氣而已。自其存主而言,曰德,自其流行而言,曰道。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耳目口體,氣之聚而成形者也;視聽言動,氣之虛而為用者也。曰陰曰陽,可分屬也,而皆統於一心,則不可分矣。氣之神也合一,不測之謂也。由此而通於性與天道,君子之上達也,由此而梏於聞見,溺於物慾,小人之下達也。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慾,惟盡性者一之,有無虛實,通為一物者,性也,即程子「道亦器,器亦道」之說。

知晝夜陰陽,則能一性命。陰陽晝夜,屈伸相感於無窮,所謂天,所不能自已者謂命,而感之體即性也,故曰「一性命」。聖人之至誠無息,誠其性,不息其命也。鬼神常不死,誠而已。

故曰「誠不可掩」。此之謂知性命,則知聖人,知鬼神。(以上《正蒙說》)

歷家以日月星辰為天體,其度數有可紀者,有以地而言耳。地有形質,則有四極,天之大也莫禦,而其與地相為依附而旋轉者,則猶可量也。是故象見乎上,體必應乎下,若形影然。(《讀程語》)

儒者言性,釋氏亦言性,但彼認為己有,所謂本以利心得來,故學者亦以利心向之。性者萬物之一原,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性,蓋闢佛、老而為言也。

朱子以後,學者知以理言性,不隨於釋氏之虛空矣。而未能識性者為體,則立言者之過也。

禪學直截心地上用功,卻緣何用心粗?彼蓋自以為道由我立,命由我出,其涉於跡者,可勿深較。程子「不判心跡」,朱子「不向用時勤猛省,更於何處味真腴」,此儒、釋異處,學者要須識此。(以上《雜說》)



心非目不見,目自見之體。須知瞑目前,明明有先視。治心如治目,颳去膜與翳。目淨視能傳,心清性無際。

胸中欲無事,須是必有事。敬則心自虛,乃照無物地。無物是何地?萬化從此出。程門費講論,此之謂未發。

天理在何處?本心原不昧。乃知堯、舜心,千年至今在。(以上《論性》)

萬法總歸一,一復何所歸?太極本無極,天心無改移。(《文中子意》)

釋氏談實際,省心亦省事。聖人亦何心?萬事一天理。釋言理是障,此錯認理字。理即是吾心,無生亦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