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57


作者:黃宗羲
頁數:357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聖賢千言萬語,無他,只教人求其放心而已。心纔收歛,便覺定靜清明,然後讀書,講明義理,方有頓放處。若此心已先馳騖飛揚,不能自製,而血氣乘之以動,乍盈乍怯,乍作乍止,凡百所為,卒皆無成,其患有不可究言者已。

(既知此,而猶以格物窮理在誠意之先,何也?心不放,便是誠意。)
聖賢所以立教,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平居暇日,當操存體驗,使此心之體常清明定靜。至於講學窮理,皆所以培養此心。

講學之功,讀書為要,而所讀之書,又必先經後史,熟讀精思,掃去世俗無用之文,不使一字入於胸中,然後意味深遠,義理浹洽,而所得益固矣。

客慮不必純是人欲,凡泛思皆客慮也。天下之理,有精粗本末之殊,吾身之應事接物,亦有緩急先後之序,要擇其最切己者而精思之,漸次積累,久後心體自明,應接自無礙矣。若捨近思遠,舍卑思高,非惟不得其理,適所以汩亂其心體之真,而深有害,又不若不思之為愈也。

見處貴透徹,行處貴着實。


  

(知崇禮卑是。)
聖賢教人為學,緊關在一敬字,至程、朱發明之,可謂極其親切矣。今考其言,既曰「主一無適」,又必曰「只整齊嚴肅,則心便一,一則自無非僻之干」,曰「只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曰「未有貌箕倨而心敬者」,曰「嚴威儼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須從此入」。蓋心體難存易放,初學工夫,茫然未有下手處,只就此威儀容貌,心體發明最親切處,矜持收歛,令其節節入於規矩,則此心自無毫髮頃刻得以走作間斷,不期存而自無不存矣。

近時學者,動言本原頭腦,而忘卻檢身密切之功。至其所謂頭腦者,往往錯認別有一物流行活動,可以把持玩弄,為貫通萬事之實體。其於敬之一字,蓋有視若徽纏桎梏,不肯一用功者。不知許多道理皆凝聚於此,舍此而別求本源頭腦,其不為精神作用,而流入於狂譎也者幾希!

自古聖賢教人,不過使之致謹於言語動靜、事親從兄、隆師親友之間,養其恭敬惻但之心,以為田地根本,而時將聖賢言語,反覆詳讀,切己體認,使其行着習察,不昧所向而已。初未有簡徑捷法,可以直下頓悟,亦未嘗使人安於支離淺陋,如俗學之無用也。

百物所需,皆天理也,只不可分一片心去那上頭計較。人之一心,所藴畜關係者何事?而令此區區者,役使不得少休,哀哉!


  

凡事物未至,而先立個心,以預待之,此便是逆詐,鮮有不差者。故心不可以無主,尤不可以有私主,天理自然,何容私之有?須是虛心以待事物之來。敬便一,一便虛,有時心不如此,而發言之際,不覺如此者,是此心不宰,而氣反挾之以動也。

凡與人議論,務要色和詞暢,非臨時可勉強,大抵養定者色自和,理定者詞自暢,義理雖是,而誠意未着,亦未能動人。

莊裕徐養齋先生問

徐問字用中,號養齋,常之武進人。弘治壬戌進士。除廣平推官,召為刑部主事,歷車駕郎中,出知登州。調臨、江二州,多盜,擒獲略盡。

築江堤七十二處,以才略見稱。積官至廣東布政司。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平蒙鉞之亂。召為兵部侍郎,謝病歸。

起南京禮部,進戶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謚莊裕。

先生為舊論纏繞,故於存養省察,居敬窮理,直內方外,知行,無不析之為二,所謂支離之學,又從而為之辭者也。其《讀書劄記》第二冊,單闢陽明,廣中黃才伯促而成之。嗚呼!其何損於陽明哉!

讀書劄記

孟子茅塞之論,深切學者病痛。天理良心,虛明自在,坦然平道,若大路然。人心一動,即七情交雜,遂棼如也。充塞既久,些子虛明透露不出,與茅塞何異?則運動作為,皆為形氣物慾所使,真無別於禽獸矣。

極力芟夷,開除荊棘,以還大路,學者宜自勉哉!

閒思妄想,既往複來,客感得以乘隙而突入也。病在中養不固,而門戶闊疏,斜徑滑習耳。其原在好善惡惡,未能真切,故坐悠悠忽忽,養成此患,而不自知也。若欲去之,其幾只要誠意,誠意即慎獨,慎獨即是敬,扃鑰斷不可少,而防閒次之。

端居無事時,且不要留心世事,遇不平有動於中,則失自家中和氣象,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人為心害者,不獨富貴飲食,男女之慾,凡山水書畫,古今事蹟,與夫將迎顧慮,往來於懷,未能遣去,其為害一也。大抵廣大寬裕,盡置外境,而休心自如,方見本性。

草木有氣質而無知,鳥獸有知而無覺。覺乃聰明穎悟處,知此當然之理,幾微畢見者也。故伊尹以先覺自任,而孔子亦以先覺為賢。可見若但知飲食男女富貴,求遂其欲,而不覺其當然,則孟子所謂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萬物形於有,而生乎無,成於實,而本乎虛,故製器者,尚其象,崇其虛,所以制用也。人之於物也,耳遇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雖聖賢猶夫人之耳目也。其所默會心通,窮神知化,固不在於形聲也。《詩》「無聲無臭」,蓋言形而上之道,天德至矣。

近世言《大學》格物義,議論尤多,或以格為正,如孟子「格君心之非」之格,正與非對,下雲「一正君而國定」,彼以為正是也。此於正物無意義。或以為如雲正是義,正,當也,又於物字不照應。或以為格者揆正之也,格物知本也,如孟子言「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