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66


作者:黃宗羲
頁數:366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沭惕惻隱之心,此便是善端發見處,人人皆有,但有間斷,則若存若亡,不為己有。學者有此心,須充之到淵深塞實,方是有諸己。譬如栽一小樹,恐牛羊牧之,大風搖之,須從四圍作牆垣,以防牛羊,又時培土灌水,以備風日,則此樹漸大,根漸深且實,雖無垣牆,牛羊風日且如之何?如人善端發見,欲使之常存,必要去閒邪,邪閒則天理自存,存之之久,便到淵深塞實處,到此地位,則本體已復,實有諸己,彼富貴、貧賤、生死、禍福、得喪、夷狄、患難,若無與於己,豈能有以介吾意乎?學者須如此用力,方可閒邪,非如何去閒,只是心正則邪自閒了,邪閒則誠存矣。閒邪存誠,是一件,非有二也。

(右門人王龜年記)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只說明明德的明字,《中庸》明善誠身,擇善固執,只說得誠之者的誠字,元來誠則明,明則誠,非有二也。故論學拘泥字不得,會得時橫來豎說,只是此理。

人得天地之心為心,仁也,其用,則義也。孔子於《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仁路也。」終之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此求仁之說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立其體,則寂然不動,渾然天理;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致用各異,所謂義也。聖賢之正脈,其在是乎?

從心所欲不踰矩,矩者方也。《大學》絜矩,亦是此義。若此義便圓神,只從此心所欲行出事去,自是方了。蓋此心固無方無體,到外方有體。



  
(右門人羅洪先記)


  

嘉靖甲午夏五月,予臥病隨州報恩寺,一日學子請問曰:「朱子之學,何學也?」予曰:「聖人之學也。」曰:「何如?」「朱子詩云:‘玄天幽且默,仲尼欲無言。動植各生遂,德容自清溫。彼哉誇毗子,呫囁徒啾喧。

但騁言辭好,豈知神鑒昏?曰予昧前訓,坐此枝葉繁。發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曰『神鑒』,曰『一原』,朱子之學旨可知矣。」曰:「或疑其釋《大學》,何如?」曰:「此學必論大頭腦處,如明德,此《大學》大頭腦也。

朱子以虛靈釋明德,不可易也。明之功,則曰「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此工夫至簡易也,何疑之有?」曰:「或疑其格致求於外也,何如?」曰:「此不得朱子之精也。朱子曰:『本明之體得之於天,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甚昏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當時有問:『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其本體已洞然矣,須是就這些覺處,便致知充廣將去』?朱子曰:‘然如擊石之火,只是些子,纔引着便可以燎原。

蓋介然之覺,一日之間,其發也無時無數,只要人識認得,操持充養將去。’此朱子之精,孔門求仁之學也。學者當默而識之。」學子曰:「然。」遂記之。(《朱學問答。)

嘉靖甲午秋七月,予游大洪山,張子叔平從焉。一日張子問學,予曰:「求仁問仁。」曰:「主一。」曰:「孔子之學,惟以仁為訓。」「何也?」曰:「天地之一動一靜,人心之一動一靜,一本也,仁也。求仁之學,萬古聖賢之正脈也。」曰:「仁之體何如?」曰:「仁道至大,不可求之言語,不可求之訓詁,吾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仁之體也。

蓋一動一靜,天命之流行也,惟其動靜,此所以不窮。顏子之見卓爾,孟子之謂『必有事焉而勿正』,是皆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孟氏之後,千有餘歲,惟伊、洛得聞之,此道明之會也。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又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是『天理二字,自家體貼出來』者也。伊川先生曰:『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所以不已也。』程夫子兄弟所謂感應,亦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

一動一靜,生生不已,仁之體在我矣。」張子曰:「唯。」乃書以授之。(《求仁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