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三    P 94


作者:李昉
頁數:94 / 150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李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太平廣記 三

開元中,有名醫紀明者,吳人也。嘗授秘訣于隱士周廣。觀人顏色談笑,便知疾深淺。言之精譯,不待診候。上聞其名,征至京師。令于掖庭中召有疾者,俾周驗焉。有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號,若中狂疾。而又足不能及地。周視之曰:「此必因食且飽,而大促力,頃復仆于地而然也。」周乃飲以雲母湯。既已,令熟寐,寐覺,乃失所苦。問之。乃言:「嘗因大華宮主載誕三日。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謳者,懼其聲不能清。且常(常原作長,據明抄本改)食狘蹄羹,(羹原作美,據明抄本改)遂(明抄本遂作甚)飽。而當筵歌數(明抄本數作大)曲。曲罷,覺胸中甚熱,戲于砌台乘高而下。未及其半,復有後來者所激,因仆于地。久而方蘇而病狂,因茲足不能及地也。」上大異之。有黃門奉使,自交廣而至,拜舞于殿下。周顧謂曰:「此人腹中有蛟龍,明日當產一子,則不可活也。」上驚問黃門曰:「卿有疾否?」乃曰:「臣馳馬大庾嶺,時當大熱,既困且渴,因于路傍飲野水,遂腹中堅痞如石。」周即以消石雄黃,煮而飲之。立吐一物,不數寸,其大如指。細視之,鱗甲備具,投之以水,俄頃長數尺。周遽以苦酒沃之,復如故形。以器覆之。明日,器中已生一龍矣。上深加禮焉,欲授以官爵。周固請還吳中。上不違其意,遂令還鄉。水部員外劉復為周作傳,敘述甚詳。(出《明皇雜錄》)

【譯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位叫紀明的名醫,是吳地人,他曾傳授秘訣給隱士周廣。學得秘訣後,周廣察顏觀色,談笑之間就能知道病患的程度,說得非常詳細具體,無須診脈檢查。玄宗聽說周廣的大名,徵召他進京,並召集宮中有病的人到宮中偏房等候,讓周廣試驗一下。有一宮人,每天午後就又笑又唱又啼號,好象中邪得了狂病,並且還腳不能着地。周廣看後說:「這人一定是因為吃得太飽,緊接着又幹了重活,不一會又跌倒在地而引起的。」周廣給他服用雲母湯,不久這個人就停止癲狂。周廣使他熟睡,睡醒後,就沒有了以前的痛苦。周廣問他,他說:「曾因大華宮主人擺生日宴會三天,宮中佈置大型歌舞樂隊,我是主唱,聲音不響亮,常吃豬蹄羹,吃飽後就去宴席上唱歌,唱完後就覺得咽中特別熱。我們幾個人就去高台上玩耍,從上面往下跳。我還未跳到一半,後面有一個人又跑了下來。撞着了我,因此跌倒在地,很長時間才醒過來。就得了這狂病,腳也不能着地。」玄宗感到非常驚異。有一個黃門奉使,從交廣來到這裡,在大殿上行大禮參拜,周廣看了看他說:「這個人腹中有條蛟龍,它明天必定生下一子,如果不及時治療他就不能活了。」玄宗吃驚地問黃門奉使,說:「你有病嗎?」奉使說:「臣騎馬奔馳在大庾嶺時,當時天氣炎熱,臣又乏又渴,就在路邊河溝裡喝了生水,於是腹中就長了一個如堅石般的腫塊。」周廣馬上用硝石、雄黃煮水給他喝。剛剛喝完,就從口中吐出一物,不過幾寸長、手指大小的東西。仔細一看,身上長有鱗、甲,投放在水中,不一會就長到好幾尺長。周廣急忙用苦酒把它泡上,它又恢復到了原來那麼大小。周廣用器具蓋上,第二天,器皿中已生出一條小龍。玄宗非常禮待周廣,想要授他官爵,周廣堅持要回家鄉吳地。玄宗沒有違背他的意願,讓他回到故鄉。水部員外劉復為周廣作傳,對他的事蹟敘述得很詳細。

白岑

白岑曾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岑賣弄以求利。後為淮南小將,節度高適脅取之。其方然不甚效。岑至九江為虎所食,驛吏于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寫以傳佈。(出《國史補》)



  
【譯文】

白岑曾遇一位異人傳給他治療背部毒瘡的驗方。用驗方試着給人治背疽,全都治好了。為了得到利益,岑拿着驗方到處炫耀。後來岑做了淮南一個小軍官,節度使高適威脅他交出了驗方,但那方子已不象從前那麼靈驗。白岑到了九江被老虎吃了,驛吏在他的包裹中得到了發背方真本。太原王升之把它抄寫下來,傳播出去。

張萬福


  

柳芳為郎中,子登疾重。時名醫張萬福初除泗州,與芳故舊,芳賀之,具言子病。惟持故人一顧也。張詰旦候芳,芳遽引視登。遙見登頂曰:「有此頂骨,何憂也?」因診脈五六息。復曰:「不錯,壽且逾八十。」乃留芳數十字。謂登曰:「不服此亦得。」後登為庶子,年至九十。(出《酉陽雜俎》)

【譯文】

郎中柳芳,他的兒子柳登患重病。當時名醫張萬福剛到泗州拜官授職,他與柳芳是老相識。柳芳前來祝賀,並向他陳述了兒子的病情,希望依靠老朋友去給兒子治病。第二天,張萬福一大早就等候着柳芳,柳芳急急忙忙來了,領着張萬福去看兒子柳登。見到了柳登。遠遠望着他的頭頂說:「他有這樣的頭骨,你擔什麼心?」說著便給柳登診了一會兒脈,又說:「不錯,他的壽數在八十以上。」於是留下數十字的藥方,對柳登說:「不服這藥也可以。」後來柳登成為一般百姓,活到九十歲。

王彥伯

荊人道士王彥伯天性善醫,尤別脈。斷人生死壽夭,百不差一。裴冑尚書有子,忽暴中病。眾醫拱手。或說彥伯,遽迎使視之。候脈良久,曰:「都無疾。」乃煮散數味,入口而愈。裴問其狀,彥伯曰:「中無鰓鯉魚毒也。」其子實因鱠得病。裴初不信,乃鱠鯉魚無鰓者,令左右食之。其疾悉同。始大驚異焉。(出《酉陽雜俎》)

又彥伯自言:「醫道將行。」列三四灶,煮藥于庭。老幼塞門而請。彥伯指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飲此,氣者飲此。」各負錢帛來酬,無不效者。(出《國史補》)

【譯文】

荊州有一位道士叫王彥伯,天性擅長醫術,尤其擅長識別不同的脈象。斷定人是生,是死,是長壽還短命,百分之百的準確。尚書裴冑有個兒子。忽然得了急病,眾醫生都認為不能治好,不敢再給他治了。有的讓去找王彥伯。裴冑忙去接王彥伯給兒子看病。王彥伯診好一會兒脈,說:「他一點病也沒有。」於是王彥伯煮幾味散藥,裴冑的兒子服用後就好了。裴尚書問兒子的病情,王彥伯說:「中無鰓鯉魚毒了。」他的兒子確實因為生食魚片而得病。開始裴冑不信,於是切無鰓魚肉,讓手下人吃。這些人吃了生魚片,果然全都患了和他兒子一樣的病。裴尚書這才感到驚異。

又,王彥伯自言自語說:「我要開始行醫了!」於是他在庭院中擺設三、四個爐灶,煮上各種藥,男女老少上門來討。王彥伯指點着說:「患熱病的人服用這個,患寒病的人服用這個,患邪風病的人服用這個,患氣病的人服用這個。」人們各自拿着錢和布匹來酬謝他。吃過他的藥,沒有不見效的。

李祐婦

李祐為淮西將。元和十三年,送款歸國。裴度破吳元濟,入其城。官軍有剝婦人衣至裸體者。祐有新婦姜氏,懷孕五月矣,為亂卒所劫,以刀劃其腹。姜氏氣絶踣地。祐歸見之,腹開尺餘,因脫衣襦裹之。一夕復甦。傅以神藥而平。滿十月,產一子。朝廷以祐歸國功,授一子官。子曰行修,年三十餘,為南海節度。罷歸,卒於道。(出《獨異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