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蜀山劍俠 卷一下    P 179


作者:平江不肖生
頁數:179 / 220
類別:武俠科幻

 

作者:平江不肖生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蜀山劍俠 卷一下

你們且將棺木衣裳放在此地,連繩索全賣給我,等我們的人來了自己裝殮,省得再抬上去抬下來的,山高費事。說罷,待眾人放下,故意兩手抱著棺材一頭舉了起來,將三口棺木疊在一起。

那棺木俱是上等木料,份量甚重,加上裡面墊底的石灰,少說也有二三百斤,曼娘抱著一頭舉起,沒有千斤神力,如何能辦到。再加曼娘腰佩長劍,滿口的江湖話。這些抬棺的人明知這單身女子形跡可疑,但是銀子適纔業已付過,又見她面上帶著悲容,言談自如,給的繩索費用同酒錢甚多,便也不願多事,將信將疑,道謝而去。那所在離魏達住的崖洞還有半裡多路,地方極為幽僻,往往終日不見人跡。

曼娘站在高處,眼看眾人走遠,才縱將下來。先用雙手捧起一個運回崖洞,然後再來運第二個,不消一個時辰,已將三口棺木運完。然後將三個屍身一一裝殮起來。新愈之後,經了這一番勞頓,累得渾身是汗,實在支持不住,只得在三人停屍的鋪上躺下休息。

起初魏達見曼娘一人勞累,於心不忍,幾次想掙紮起來幫忙,都被曼娘再三攔阻,還裝作生氣,才將他止住。魏達過意不去,說不盡的感激涕零,不知要如何報答曼娘才好。後來見曼娘累得躺倒,越發擔心着急不已。及至曼娘醒來,說是這一勞頓,出了一身大汗,倒覺身子輕鬆許多,魏達才放了心。

二人又同時將應服的藥服了下去,略進一點吃的,分別睡去。直到第六七天上,魏達才得起床。從此一天比一天見好。



  
經了這一次生死患難關頭,自然彼此情感日深,但魏達終覺不好意思向曼娘求婚。直到年底,他二人要一同將三老靈樞運回四川,起程之時,因孤男寡女路上不好稱呼,魏達尋思了好幾天,還怕惱了曼娘,只略用言語表示。曼娘早已心許,便示意應允。這才商量扶靈還鄉之後,再行合卺。

回川以後,二人正式成了夫婦,愈加恩愛,曼娘當年便有了身孕。到了秋天,打開師父給的第二封柬帖一看,不但把前因後果說得詳詳細細,還說如果第一次將天靈子這段孽冤躲過,須要三年之後,才能遇見魏達成為夫婦,應在今年今日到鼎湖峰去取那下卷天書。這天書有一條妖龍看守,那妖龍雖是龍種,並不與常龍一樣,每隔三十年換一回皮才出洞一次,每次前後只有二月。平常潛伏峰頂鼎湖之內,有金篆符籙護體,再加它已有數千年道行,普通劍仙休想入湖一步。


  

近六十年來,妖龍已不似昔年安分,每逢褪皮出世,時常下峰傷人,它的劫數就在這最近六十年中。這一次曼娘本可趁它褪皮之際,下手奪取天書,無奈曼娘如先和魏達成親,必然有孕,萬萬不能前去;否則即使勝得妖龍,也將天書污穢,字跡不顯,得了無用,還要上遭天戮。過了今年,那妖龍又須再待三十年才能出現,但是機緣已過去了,去了無益有損等語。曼娘看完,倒有一半不大明白。

見柬帖語氣,明明師父好似說自己已與那個叫天靈子的有了沾染,但是自己和魏達成婚那晚上明明還是處女,好生不解。連魏達也覺因空師太柬帖說的與事實不符,不過曼娘有孕卻是事實。那鼎湖峰壁立千丈,魏達昔日也曾想上去幾次,俱未能夠。曼娘身孕臨盆在即,自是不便涉險,空可惜了一陣,也未將柬帖所留的話完全明白。

直到曼娘臨產,生下魏青的父親魏荃,血光污穢了天靈子的法術,坐忘丹也失了效用,曼娘才依稀想起前事,又羞又氣,又急又可惜,恨不得一頭碰死。她也不瞞魏達,竟將前事告知。魏達不但不輕視她,反怕她想起難過,愈加着意安慰體貼,無微不至。夫婿多情與兒子幼小,真叫曼娘事已至此,求死不得。

不過對於鼎湖天書還未死心。

第二年曼娘身子恢復了康健,便和魏達商量,到鼎湖峰去盜那天書。魏達見因空師太柬帖預示先機全都應驗,知道徒勞跋涉,勸阻多次。曼娘執意不從。魏達強不過愛妻心意,只得僱好乳娘,將幼子託付給好友家中照料,夫妻二人同到鼎湖峰。

費了若干的事,才得上去。一看,不但風景靈秀,岩谷幽奇,面積也還不小。偏西南角上有一個百十畝方圓的大湖,清水綠波,碧沉沉望不到底。峰頂既高,天風冷冷。

去時正值日麗天中,有時一陣風吹過,湖水起了一陣波紋,被日光一照,閃動起萬道金鱗,光華耀眼。再往四外一望,縉雲仙都近在咫尺,四圍都是群山環繞,若共拱揖。忽地峰半起了一層白雲,將峰身攔腰隔斷,登時群山盡失,只剩半截峰頭和遠近幾座山顛在雲海中浮沉,恍若海中島嶼一般。端的是蛟龍窟宅,仙靈往來之所。

二人觀察了一會,湖水平蕩蕩的,一些動靜也沒有。知道湖水太深,下面必有泉眼,更不知妖龍潛伏何處。因見柬帖上說妖龍褪皮,為期約有兩月,如今在前幾天趕到,必然還未出來。柬帖上又說妖龍褪皮之前,須出湖曬太陽;褪皮之後,每晚到了子時,便如死去一般。

與其冒昧涉險,不如尋個隱僻所在,等它自己上來,再行伺機下手。

商量好了以後,便去尋覓存身崖洞,找了好幾處都不甚合意。末後又到一處,前面是一片密葉矮松,虯枝低極,如同龍蛇夭矯,盤屈地上,松林後面是一個小山崖。過了松林一看,崖前竟有兩座小洞,一東一南,相隔雖只二十幾丈,但是兩洞都甚隱蔽,站在洞前彼此不能相望。先到東洞一看,洞門上還有兩個古篆大字,可惜被天風侵蝕,已漶漫不可辨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