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石遺室詩畫    P 121


作者:陳衍
頁數:121 / 176
類別:文學評論

 

石遺室詩畫

作者:陳衍
第121,共176。
東坡每仿此為長題,究非詩家正式。此說實不然。長題如小序,始於大謝。少陵後尚有柳州、杜牧之、李義山諸家。
柳州前已論之,
義山如《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書即事一章》、 《題道靜院,院在中條山,故王顏中丞所置。號州刺史舍官居此,今寫真存焉》、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絶寄酬,兼呈畏之員外》,牧之如《今皇帝陛下一詔徵兵,不日功集,河涅諸郡次第歸降。臣獲睹聖功,輒獻歌詠》、《李侍郎于陽羡裡富有泉石,某亦于陽羡粗有薄產。


  
敘舊述懷,因獻長句四韻》、《道一大尹、存之學土、庭美學土簡于聖明,自致霄漢,皆與舍弟昔年還往。牧支離窮悴,竊于一麾,
書美歌詩,兼自言志。因成長句四韻呈上三君子》,皆長題而無序。非至東坡始仿為之。少陵則如《得舍弟觀書,自中都已達江陵。
今茲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團圓可待,賦詩即事,情見乎詞》、《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為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後春生,騫飛避暖,
勁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見。請余賦詩》、《送大理封主簿五郎親事不合,卻赴通州。主簿前閬州腎子,余與主簿平章鄭氏女子垂欲納采。鄭氏伯父京書至,女子已許他族,親事遂停》,皆近體也。
古體則《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一首亦是。故「南曹小司寇舅」云云,實題而非序也。
二、杜陵古詩往往將後面意撮在前面預說,使人不易看出線索。退之作文之善於蔽掩,即此法也。如《遣懷》詩,為高適、李白敘哀而作,「芒殤」十字,似登台語,而寓意極微,語切友生,懷深先帝。上句喻雲馭上賓,時事改易;下句喻庸庸求食,無復功名之想。
此二句置在未入先帝之前,故無所閡口,而使人不覺。下面即緊頂先帝好武,敘拓境後,便接以存歿,中間全無曲折,蓋亦倒找勢耳。通篇要指全在「氣酣」二十字中,言先皇升遐後,三人皆無望于進取。皇徉狂詩酒,懇辭還山,原是避諸楊之禍。


  
集中有《懼讒》一詩,又句云:「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史稱帝每欲官白,輒為妃子所沮。適先曾授鈹淮南,為李輔國所沮毀,改授詹事,後來攝鈸西川,旋經內召。身雖顯于肅代間,特以資格遷官,以雲受知則未也。
「甘林詩子實」四句即長老語,卻用「主人」二句倒押在後。杜詩如此筆法甚多。
三、學古人總要能變化。曹孟德《苦寒行》中云:「熊罷對我蹲,虎豹夾路啼。」少陵《石寵》詩云:「熊罷哮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後鬼長嘯,我前狨又啼。」蓋變本加厲言之,而用之篇首,與曹公用之篇中者尤見突兀。《水會渡》詩「大江動我前」又用此種句法。《草堂》詩之「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舍喜我歸,酤酒攜胡盧。
大官知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知我來,賓客隘村墟」,
則用《木蘭辭》而小變換之。他人之學少《陵》者,王荊公《思王逢原》雲「廬山南墮當書案,湓水東來入酒卮」,非從「沲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來乎? 少陵《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十韻》句。「青山捫虱坐,黃鳥挾書眠」,
非從「鈎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來乎?少陵《水閣朝霽奉簡雲安嚴明府》句。
但「廬山」一聯,視「沲水」一聯無不及:「鈎簾」一聯,何等自然,「青山」二語,則所謂是底言矣。山谷之「淒其望諸葛」則明用《晚登滾上堂》之「淒其望呂葛」耳。
四、少陵《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至》詩,言唐負經濟才,九載相逢,仍舊未遇,豈甘槁餓老死?設其此舉一虛,勢必干謁鎮帥,謀以他途進身。「胡星」六句,所以著驕將悍師之夥,末「念子善師事,歲寒守舊柯」二句,祝其遇合。如其不然,不可改操。後來昌黎《送董召南序》用意全本此詩。
五、少陵詩用字之有來歷者,《甘林》之「脫慄為爾揮」,言長老留飯也,「揮」字用范彥龍「恨不具鷄黍,得與故人揮」句。
六、放翁古詩善於用短。《贈劉改之秀才》云:“君居古荊州,醉膽天宇小。
尚不拜龐公,況肯依劉表?胸中九淵蛟龍蟠,筆底六月冰雹寒。有時大叫脫烏幀,
不怕酒杯如海寬。放翁七十病欲死,相逢尚能刮眼看。李廣不生楚漢間,封侯萬戶宜其難。”不多為委折,用古樂府法作古詩也。
改之《沁園春》詞末云:「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同用《史記》語,未知孰為先後。
七、《春夏之交,衰病相仍,過芒種始健,戲作》有云:「倒壺猶有暮春酒,
開卷遂無初夏詩。」切而不費力,此樂天長技也。《排悶》有云:「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台無月明?」《病中有感》云:「新亭對泣猶稀見,況覓夷吾一輩人。」《幽居》云:「春風染柳條,不染君髻絲。」《山園》云:「藝果極知非老事,接花聊復效兒嬉。」《十月十九日大風作寒閉戶竟日》云:“霜風卷地起,
落葉擁蝸廬。終日澹無事,一窗寬有餘。坐多知力耗,食少覺心虛。嫩惰無新句,
松聲忽起子。”《登山亭》云:「登高臨遠雖多感,嘆老嗟卑卻未曾。」《讀史》
云:「南言尊菜似羊酪,北說荔枝如石榴。自古論人多類此,簡編千載判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