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五虎平西    P 84


作者:不題撰人
頁數:84 / 165
類別:古典小說

 

作者:不題撰人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五虎平西

再說金鑾殿中君臣議論珍珠旗之事,眾大臣說:「此旗乃是西遼之物,狄青不曾見過的,焉能知其真假?況且還朝覆命之時,聖上龍目與眾臣俱已共睹,那一人知道是假的?就是番王既已降順天朝,如何敢將假旗欺騙我主,且狄青耿耿忠義之臣,立了多少汗馬功勞,焉敢利己欺君以取其咎?決無此理的。」天子說:「他只依功勞,竟把寡人欺負,全然沒有一點君臣之禮。若不將他正法,豈非漸漸地把寡人欺了。」又有潞花王想道,不知有無有人去通知母后,狄青有無有救了,正在心頭着急。

忽有王門官來奏萬歲,說:「南清宮太后娘娘抬了太祖龍亭到午朝門來了。」眾忠臣暗暗喜歡。難得娘娘前來做救星。天子此時一聞知,即離金殿,步落金階而出。

眾文武隨跟天子而行。那太祖龍亭乃天子的祖宗,為子孫者,豈有不迎接之禮!狄太后雖不是生身之母,但是三年乳哺之恩焉能辜負!

此時,天子出迎,前有太祖龍位,後來了太后娘娘直至金鑾殿方住。天子隨來說道:「不知母后娘娘何事出朝,請下鳳輦來。」太后愁煩不語,下了鳳輦,就于殿側排下位來坐下錦墩,不覺珠淚已流,天子一見驚得獃了。眾臣同來朝見說:「不知娘娘因何出殿來?」太后娘娘含淚說聲:「眾卿平身。

只因我上下無親故了,只有狄青一點骨血,狄門香煙望他承繼,縱然犯法,應該處斬,須念他有功,可略寬容一二。既然忘他汗馬功勞,還當看老身情面。但今日不知犯了何法,必要將他斬首?就將他斬首,眾位卿家也該保奏才是,因何個個皆是如此袖手旁觀?」眾文武此時俯伏無言可答,又不好說我們已保奏了,只因萬歲不依這句話,只得同聲說:「娘娘,這也問萬歲便知了。」太后娘娘又問天子說:「王兒,狄青有甚差遲,須要將他正予典刑的?」此時嘉佑王也不藏頭露尾隱言,就將復驗珍珠旗,疑是假的,所以動問狄青,他抗言衝撞失了君臣之禮,就恐別人效尤,以臣凌君,故將他處斬等話講了一遍。



  
太后娘娘說道:「原來要把我侄兒做個榜樣,以儆戒別人麼?就算他失了君臣之禮,將他定個罪也罷了。因何必要將他身首分開的?侄兒啊,可憐你青春年少,狄氏一脈香煙至今絶矣!你數年立的汗馬之功,今日已成畫餅,犯了些小小無礙之法,如今要斬首之罪了。只因我做姑娘的,難及得一妃子之言,所以救你不得。早知你歸結吃一刀之苦,何必出仕王家,辛勞數載,卻要娘親送你歸泉。


  

何不若做個農夫,奉母以終天年,何為不美?」狄太后之言,不知天子怎生處決,狄青得赦如何,下回分解。正是:

父女專心圖陷害,英雄一命險些亡。

第五十六回  平西王死中得活 嘉佑王發配功臣

詩曰:

蒼天不絶小英雄,險死還生到驛中;

只為災星猶未退,奸謀屢害迭重重。

再說嘉佑王聽了狄母后之言,說到他為娘的難及得當今貴妃之語,是以難救得侄兒。天子聽了這句話,擔當不起,心中覺得慚愧,忙上前曲背彎腰,尊聲:「母后娘娘不用心煩,如今即差官前去救他罷。」太后娘娘說道:「此時只恐頭兒墮地了。」眾文武說:「臣啟娘娘,此時天色尚早,狄上親還未正刑。」當時天子即差值殿官急往法場救轉狄爺。此時國丈怒容滿臉,焦廷貴得意洋洋,大罵一聲:「龐賊!」快馬加鞭回歸王府,報與高年太后。太太聽罷,驚惶之際流淚說:「兒啊,想你吃了許多苦楚,受了多少辛勞,方能征服西遼,只望你平安人吃平安飯,豈知今日又起風波,大難臨身。幸得姑娘出朝去救,聖上必然恩赦了。」按下不表太太之言。

再說狄爺得救,進了金鑾殿,叩謝君恩赦罪,多蒙太后娘娘活命之恩,又參見太祖龍亭。國文也參見了太后娘娘,太后說:「你是國丈麼?」龐洪說:「臣不敢當的。」太后說道:「你堂堂天子的國丈王親老大人,你既為極品之官,何必如此生成一片妒賢嫉能之心,幾番陷害我侄兒?你做人為何這等狠惡奸刁的?」龐洪說:「這是臣不敢為的。」太后說:「胡說!好好地保他前去征西遼,要借刀殺人,你還強辯麼?」龐洪說道:「娘娘,是老臣一心為國,猶恐西遼又動干戈,因思沒有勇將可當此任,是以保舉五虎英雄前往,若不是老臣保他前往西遼,狄王爺焉能加官進爵,勢位封王。」太后說道:「他封了王位,你滿恨着,又與楊滔同謀把飛龍頂冒鳳姣來行刺,我侄兒几乎死在番婆之手。又虧得皇天庇佑,這英雄又是死裡逃生,皆得包卿之力。就是今日這條計,全虧得老身早已知情,如若不然,我侄兒身首分為兩段。到底狄青有何不好,你與他結得如此深冤,定要生心害他?今日可將冤家之由實實說來,休得隱諱。」龐洪此時伏倒金階,頭也抬不起,只得連稱:「娘娘啊,臣實無此意,休得枉屈了老臣。」太后娘娘說:「今日老身與你講個明白,自今以後勸你要做個好人罷。倘若仍要做奸臣,不獨臭名萬載,只恐罪盈滿貫之日終須有報。近則報在自己,遠則報在兒孫。」此時國文也不敢再答奏,只得諾應連聲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