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球通史    P 382


作者:阿諾斯
頁數:382 / 430
類別:西洋古代史

 

全球通史

作者:阿諾斯
第382,共430。
為了替馬裡塔作戰計劃作準備,希特拉強迫保加利亞同意駐紮在羅馬尼亞領土上的德國部隊渡過多瑙河進入該國。19411月,當這些部隊出現在保加利亞時,丘吉爾針鋒相對,向希臘派遣了部隊,儘管這樣做削弱了韋維爾將軍當時在北非的攻勢。最後,南斯拉夫政府迫于最後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軸心國的條約325。但是,由於這一投降條約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府便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了。

滿腔熱情的群眾在貝爾格萊德街上列隊遊行,高呼「寧要戰爭也不要條約」。



  
過了不到兩個星期,即46日,戰爭真的來臨。如同在波蘭和法國一樣,納粹德國的裝甲師和空軍以破竹之勢前進。巴爾幹半島的高山地形並沒有象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成為有效的障礙,英國的陸軍和空軍部隊也太軟弱,未能擋住潮水般湧來的德軍。到413日時,德國人已進入貝爾格萊德,10天以後,英國人將他們的部隊從希臘南部撤到了克里特島。

德國人隨即對克里特島發動了空降突擊,英國人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料到會遭到來自克里特島以北180哩處的希臘本土的空襲。儘管德國人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到6月初他們終於還是完全控制了這座島嶼。

由於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於侵佔整個中東地區的前景,希特拉這時在地中海有了一個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機。除在巴爾幹半島的勝利外,他的軍隊還在有才幹的、精力旺盛的埃爾溫·隆美爾將軍的領導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勝利。194012月至19418月間,韋維爾曾將意大利人從埃及邊境趕回到的黎波里塔尼亞,取得了在北非的最初勝利。但此後,英國軍隊立即因為撤出一部分部隊去參加希臘戰役而被削弱。

同時,德國人為了支持他們的意大利盟軍,趕緊向北非派去了援軍。英國情報機構低估了這些援軍的力量,因此,當隆美爾于1941331日發動進攻時,他能以破竹之勢前進。不到一個月,他就佔領了班加西、巴迪亞和昔蘭尼加整個地區。


  

在巴爾幹半島和北非的勝利為希特拉提供了一邊通過利比亞和埃及、另一邊通過土耳其和敘利亞向蘇伊士發動大規模鉗形攻勢的機會。但是,元首放過了這個機會,其原因正如德國一位外交官所說的那樣,希特拉正沿著「思想上的一條反蘇聯的單行道」行進。他沒有利用中東的有利形勢,而是將他的各個師從巴爾幹半島調到了東線。1941622日,強大的德國軍隊終於衝過蘇聯邊界,由於巴爾幹戰役,這一時間比預定的時間整整晚了5個星期。

二、戰爭的全球階段

對蘇聯的入侵 19398月,史達林因種種原因同希特拉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原因包括極不信任西方領導人和希望贏得時間來加強軍隊和工業建設。他還預料德國和西方列強遲早會發生衝突,進行一場消耗戰,蘇聯則可因互不侵犯條約而隨意避開戰爭,直到戰爭對它有利時再介入。「如果戰爭爆發」,他告訴他的同志們,「我們絶不可能按兵不動。我們將不得不參戰,但我們必須是最後一個參戰。

我們參戰的目的是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個決定性的砝碼,這個砝碼將使天平傾斜。」這一戰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卻使蘇聯自食其果,差點毀了這個國家。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德軍和西方軍隊勢均力敵,雙方會互相殘殺,從而使蘇聯紅軍成為歐洲大陸上居支配地位的軍隊。事實正相反,德國軍隊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對手,使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主人,使蘇聯孤立無援,處于危險的境地。

史達林決不是唯一因希特拉的一系列快速的、決定性的勝利而感到吃驚的人。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史達林對622日德國人的進攻沒有準備。據赫魯曉夫後來的證言,史達林對德軍日益明顯的備戰跡象根本不願相信。他忽視了丘吉爾和他自己的情報機構的再三警告。

相反,他繼續向希特拉的戰爭機器提供愈來愈多的糧食和軍用物資,直到最後一刻。為什麼史達林這位總是持懷疑態度的現實主義者在與希特拉的關係上會如此不幸地盲目,這個問題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不解之謎。

最初,蘇聯似乎會象波蘭和法國那樣恥辱地土崩瓦解。德國各裝甲師以他們這時已熟悉的方式衝破邊境上的防禦工事,深深地侵入後方,包圍了蘇聯所有的軍隊,抓獲了成千上萬名俘虜。到年底時,德國軍隊已向東入侵600哩,佔領了蘇聯工業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德國人獲勝除出其不意這一重要因素外,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占優勢。希特拉以一支約300萬人的軍隊攻擊對方近200萬人的軍隊。當然,蘇聯人有大批後備兵可利用,但納粹德國空軍的轟炸使蘇聯很難迅速地、有效地利用這些後備兵。德軍在波蘭、法國和巴爾幹半島的各種環境下作過戰,還擁有具備作戰經驗這一顯著的優勢。

此外,蘇聯近來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為人們所料想到的蘇軍的弱點。蘇聯紅軍航空隊的大部分飛機都集中在靠近邊界的小機場上,其中多數飛機頭一天就被炸燬。蘇聯紅軍沒有足夠的反坦克炮來對付德軍裝甲師大規模的、有時每公里就有100輛坦克的進攻。1941年,德國步兵大多已有衝鋒槍,而蘇聯人只有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