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195


作者:中科院
頁數:195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作者:中科院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之時,毛澤東和周恩來期待最終避免完全依附於蘇聯。19451月,他們秘密提出建議,希望「以中國重要政黨之領導人」的身分訪問華盛頓,與羅斯福會晤。他們希望讓羅斯福相信,代表着中國的未來是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他們期望建立一個聯合政府,按鐵托(Tito)的模式接受美國的援助,獲取美國承認中共為主要政黨而非非法政黨,及中共具有交戰者地位,從而參加戰後中國的安排和聯合國的組建。
最重要的是,他們想知道,如果蔣中正拒絶聯合政府,美國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可能性有多少。6
毛澤東的請求在赫爾利大使那裡耽擱了一段時間才遞交給羅斯福,赫爾利在呈遞建議時評論說,與延安的軍事合作將構成「承認中共為交戰者」,並將導致「國民黨政府的垮台......混亂和內戰,使美國對華政策失敗」。7羅斯福總統在1945114日收到了這份報告,其時他正埋頭于籌備雅爾達會議和因盟軍即將獲勝所產生的問題,包括戰後對德國的處置、戰犯問題,蘇聯要求在聯合國中取得十六個席位問題和波蘭邊界問題。另外,在召回史迪威剛過去五個月之時,他不想在與蔣中正的關係中再添波瀾。於是,羅斯福總統不接受毛澤東的請求。
8
雖然訪問華盛頓的指望落空,毛澤東繼續與駐延安迪克西使團的政治官員謝偉思討論美國援助的需要。毛澤東在1945313日指出:
中國戰後最大的需要是經濟發展。它自己缺乏開展這項任務所需的資金......美國和中國在經濟上相互補充:它們不會競爭。
中國需要建立輕工業以供應它自己的市場,提高其本國國民的生活水平。
美國不僅僅是幫助中國發展經濟的最合適的國家:它也是唯一有能力參與中國經濟的國家。從任何角度來看,中國人民和美國之間不應該也不可能有任何衝突。9
把美國稱作援助中國戰後經濟發展的「最合適」和「唯一的國家」,強調了毛澤東不想只依靠蘇聯援助的願望。美國人對他的暗示毫無反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蘇聯軍隊突入東北,將價值20億美元的工業設施當作「戰利品」掠走,並沒收了30億美元的金條和8.5億元偽滿幣。10儘管蘇軍交給了中共軍隊大量日軍武器,但他們卻不讓中共控制東北,實際上他們有時還與中共軍隊發生摩擦。11毛澤東對蘇聯與蔣中正簽訂的友好條約很不高興,這項條約大大貶低了他的地位。史達林還建議中共與國民黨合作,這也令毛澤東不快。


  
19629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八屆十中全會上抱怨:
(中蘇爭執的)根子早就埋下了。他們(蘇共)不讓中國搞(共產主義)革命。那是在1945年,史達林不讚成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說我們不應該打內戰,必須要同蔣介石合作。不然中華民國就要垮台。
那時我們沒有聽他的,結果革命勝利了。12
即使在1949年毛澤東完成了對大陸的征服之時,史達林還策劃讓新疆宣佈獨立,就像1921年外蒙獨立那樣,他保證將在外交上承認新疆獨立,並將隨後使它作為一個自治共和國併入蘇聯。由於新疆國民政府軍司令13不予合作,這個計劃失敗了。新疆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成部分,僥倖逃脫了外蒙古的命運。
194912月,中共勝利後不久,毛澤東前往莫斯科祝賀史達林的七十週歲壽辰,並尋求獲得援助和同盟。史達林有好幾天對毛澤東不予理睬,直到毛澤東威脅要回國。14只有在這之後,這位蘇聯領導人才同意談判,但隨後進行的談判卻是一場持久和艱苦的拚搏。19502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相關協議,表面上代表着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團結一致為基礎的堅固「莫斯科
北京軸心」之形成;但實際上,這個同盟更主要是一個事實上的需要,而非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體現。
15與他期望的相比,毛澤東得到的太少,而付出的卻太多。毛澤東獲得了一項同盟以及五年內區區三億美元的貸款,而他付出的卻是被迫承認外蒙獨立、中蘇聯合開發新疆礦產資源、共同管理長春鐵路(即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加在一起)、共同使用旅順和大連港。史達林的所作所為像個「新沙皇」,就連赫魯曉夫也覺得他的行動「不明智」、「侮辱了中國人」。16蘇聯人直到1952年才歸還了東北「戰利品」,1953年才歸還東北鐵路,1955年歸還旅順、大連港和在新疆企業中的「聯合股份」。
毛澤東對史達林要求獲得在華特殊利益行為的憤恨,清楚地反映他在1962928日八屆十中全會上作的報告中:
就是在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以後,史達林還害怕中國會成為南斯拉夫,我會成為又一個鐵托。後來,194912月我到莫斯科去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214日),這裡面也展開了一場鬥爭。史達林不想簽,但經過兩個月的談判他最後同意了。史達林什麼時候開始相信我們的呢那是在1950年冬天,我們國家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史達林到那時才相信我們不是南斯拉夫,不是鐵托。17
取得史達林「信任」的代價是高昂的:中國派遣了一百萬「志願軍」介入韓戰,為購買這次冒險所需的蘇聯裝備和物資支付了13.5億美元,而毛澤東還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一個兒子。
在中蘇同盟的初期階段,意識形態爭論的種子就已埋下了。蘇聯人明確反對中國人把毛澤東說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寶庫的創造性貢獻者,也反對把「毛澤東道路」說成是亞洲革命運動的樣板。19491123日,亞澳國家工會會議在北京召開,劉少奇在會上發表的講話中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