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196


作者:中科院
頁數:196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作者:中科院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中國人民打敗帝國主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走的道路,是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應遵循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毛澤東道路。它將是其它許多情況相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爭取解放的基本道路......這是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18
中國特別堅持「毛澤東道路」的兩個特點:(1)由工人階級和共產黨領導的全民族反帝聯合戰線;(2)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展持久的武裝鬥爭,從農村包圍城市。 195171日,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三十週年紀念大會上,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宣稱:
毛澤東的中國革命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中尤其是中國革命中的新發展。毛澤東的中國革命理論不僅僅對中國和亞洲具有意義
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也具有普遍意義。它的確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寶庫的一個新貢獻......
帝國主義國家中的革命經典是十月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革命經典則是中國革命。19
隨後,中宣部副部長陳伯達讚揚毛澤東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東方的發展」,並盛讚毛澤東成功的革命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在到達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新的總結」。一本中國的雜誌驕傲地預言,「中國的今天就是越南、緬甸、錫蘭、印度和其它許多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明天。」20
蘇聯的宣傳家們不同意毛澤東宣稱他在理論上具有創造性、他的「道路」適合于亞洲其它地區的說法;他們告誡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僅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連同史達林關於民族及殖民的普遍問題、特別是關於中國問題的觀唸得到了運用的必然結果。


  
19511112日的莫斯科科學大會上,首席發言人茹科夫(Ye Zhukov)警告說:「如果把中國革命看作是亞洲其它國家人民民主革命的某種」樣板「,將是十分危險的。」就蘇聯論者而言,並無「毛澤東道路」或「毛澤東思想」;亞洲各國人民應遵循的唯一道路,是馬克思、列寧和史達林指出的道路。蘇聯人想方設法限制毛澤東的重要性和貢獻,也努力詆毀毛澤東在亞洲和世界革命問題上的權威。但是,在莫斯科科學大會之後,關於「毛澤東道路」的爭論逐漸平息了,很顯然是由於相互達成了協議。
如果說毛澤東與史達林的關係是很苦澀的話,那他與赫魯曉夫的關係則是辛辣的。史達林至少因為本身的老資格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而贏得某種尊敬,但赫魯曉夫則完全不具備這兩種特徵。毛澤東和周恩來在1954年和1958年兩次試圖與赫魯曉夫討論外蒙古的地位,但卻無法得到任何反應。關於中蘇邊界問題,赫魯曉夫認為中國的地圖「太讓人惱火了,我們氣得把它仍到了一邊。」21在另一個場合,毛澤東評價說,中國和蘇聯的力量加起來要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力量大,赫魯曉夫聽後就教訓他說:
毛澤東同志,這種想法到今天已過時了。你不能再根據誰的人數最多來估算力量的大小。放在過去用拳頭和刺刀來解決爭端的時候,誰的一邊人多、刺刀多還有意義......現在,有了原子彈,雙方軍隊數量的多少實際上對決定實力大小和戰爭結果沒有任何意義。一方的部隊越多,被原子彈炸成灰的也越多。


  
22
毛澤東認為赫魯曉夫是個膽小鬼。
1959年又出現了不愉快的事件,其時,赫魯曉夫來中國請求獲准在中國領土上開設一座無線電台,以便與蘇聯的潛水艇保持聯絡;他還要求獲准讓他的軍艦在中國加油、維修,讓蘇軍水兵上岸休假。毛澤東憤怒地拒絶這個請求,宣稱:「最後說一遍,不行,而且我也不想再聽到任何這類的事情。」當赫魯曉夫還堅持時,毛澤東宣佈:「不行!......我們不想讓你們到這裡來。我們已經把英國人和其它外國人趕出了我國的領土好多年了,現在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他們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們的領土了。」赫魯曉夫述說他失去了耐心,並回憶說,早在1954年他就預見到了與中國的衝突在所難免"。23
以上的概述表明,毛澤東在三十年裡一直與蘇聯領導人相處不愉快。他最初被史達林排擠出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層,而後又受到了史達林和赫魯曉夫兩人無禮的對待。個人的受傷害感和不滿情緒只會對國家關係造成有害的後果。2.意識形態爭論
從外表上來看,中蘇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由於赫魯曉夫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批判史達林和抨擊「個人崇拜」。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無所敬意,而且他自己也實行着「個人崇拜」,因此他不讚成蘇聯的事態發展。然而,他表面上還是與莫斯科合作,按蘇聯的樣板將中共中央委員會改組成「集體領導」。「莫斯科
北京軸心」攜手合作的表象保持了下來,但毛澤東確信,是他而不是赫魯曉夫代表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掌舵人,中國的經驗為亞洲和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提供了革命的樣板。
他含沙射影地將蘇聯的道路貶低為一種歐洲模式,否認它具有世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