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224


作者:中科院
頁數:224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作者:中科院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美國劇作家米勒(Arthur Miller)在1978年訪問中國期間,會見了中國的作家、藝術家、電影導演和劇院經理。他得悉中國有許多重要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遭到殺害或監禁及折磨。米勒認為,江青不可能在沒有毛澤東支持的情況下做出這些不公正的事情,那是無法想象的。米勒引用了毛澤東的一句話:「人可不是韭菜;他們的頭斷了是長不回來的」,米勒總結說:「一個‘幫派’沒有得到偉大的舵手的同意,卻能肆意蹂躪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不能讓人相信的。」20米勒認為,毛澤東的失職不能歸咎於他的年老體弱,因為,在六十年代他身體健壯得能暢遊長江6,500米的時候,也有人被關押、殺害。米勒德最後的斷言是:四人幫「僅僅是一塊遮羞布,是用來維護毛澤東神聖的聲望的。」21
雖然毛澤東被九億人民奉若神明,但他在日常私生活裡,卻只不過是人家的一個老態龍鍾的丈夫而已.隨着他越來越屈從于江青的壓力,他喪失了關於國家事務的適當觸覺。受裙帶關係玷污的共產主義顯示出了某種「社會封建主義」的色彩。然而,由於1976年的這些戲劇性事件和極左思潮的垮台,中國走向更加穩定和繁榮的希望出現了,實現現代化的新的動力也出現了。第三十三章 鄧小平和中國的新秩序
四人幫倒台後,華國鋒主席面臨着三個緊迫的問題:(1)他作為毛澤東接班人的合法性;(2)鄧小平的復出;(3)重新調整經濟發展計劃,推動現代化建設。關於接班問題,葉劍英和鄧小平的支持者1認為,毛澤東給華國鋒的指示(「你辦事,我放心。」)只反映了毛澤東個人的看法,而不代表黨的意願,關於黨中央主席的選舉,黨章有專門的規定。言下之意,華國鋒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看起來不符合黨章;但是,如果華國鋒同意重新起用鄧小平的話,這個合法性問題便可以商量,甚至可以放棄。
因此,這兩個問題是可以抵銷的。葉帥和副總理李先念極其希望平穩地過渡到毛澤東之後的時代,他們進行了斡旋,結果,華國鋒原則上同意重新起用鄧小平,並修改五年計劃以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197611月下旬,華國鋒宣佈,鄧小平復出的問題將在19777月召開的下一次中央全會上討論。作為回報,他得到了葉劍英、李先念和其它人支持他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
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三項決議,確認了此前政治局的一些決定。第一項決議是追認華國鋒擔任黨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第二項決議同意華國鋒的建議,恢復鄧小平的原有職務
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這些都是黨政軍部門的高級職務。第三項決議譴責四人幫的反黨活動,批判他們「陰謀打倒周恩來同志」,「瘋狂攻擊並錯誤批判鄧小平同志」,「極端仇視並大肆反對」毛主席挑選華國鋒同志擔任接班人,並「陰謀推翻以華國鋒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委員會,實行反革命復辟」。四人幫被正式開除出黨。
21.鄧小平爭取政治控制權
1.1權力基礎的擴大鄧小平期望通過為在毛澤東和四人幫統治時期受迫害的人平反來擴大他的權力基礎。他堅決反對那些參與文化大革命並與四人幫勾結的領導人,特別是那些批判他及阻止他接替周恩來職務的人。這些人包括華國鋒(他是在毛澤東的庇護下青雲直上的)、汪東興(毛澤東的警衛頭領)、吳德(北京市市長)、紀登奎(一位教條式的政治局委員)。鄧小平不批評華國鋒,而是批判他的同夥,肅清他的政治外圍,這樣就將中心架空了。
與此同時,鄧小平還扶植一些能幹、年輕的擁護者,安排他們擔任重要職務,以便讓他們能夠貫徹他的經濟政策。


  
但是,鄧小平也不侷限于對某些人的批判或任命一些「年輕人才」;他同時挑戰「毛澤東思想」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至高無上地位,以推翻其從前對手的意識形態權力基礎。為此,他在19785月和6月宣佈了兩項非常明智的指導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實事求是」。其言下之意是,一項政策或一個行動是否正確,不必再用毛澤東思想作為標準來加以檢驗;事實上,毛澤東思想本身必須接受事實、實踐和真理的檢驗。關於毛澤東的領導,及他對文化大革命和中國的災難所應負的責任等問題,成為四人幫倒台後政府主要的關注。
1.2「經濟掛帥」:清除反對派和輸入「新鮮血液」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1980223-29日)標志著從毛澤東去世以後的過渡時期的結束。在這個時期,鄧小平迅速地上升為中國政壇最大權力的人物。中共拋棄了毛澤東的「政治掛帥」,代之以鄧小平的「經濟掛帥」,希望到2000年時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先進的國家。任何不同意這條路線的人都將被清除,任何違背這條路線的活動都將被終止。
這樣,雖然一些分歧的觀點得到某種程度的容忍,但像在「民主牆」上張貼批評政府的大字報這類的反對行動卻不被容忍。3黨和政府擔心,過分大的自由會搞亂脆弱的安定局面;但是,他們也決心不去扼殺國家新的目標所激發出來的創造力、主動性和熱情。他們的妥協導致了一種受到適當控制的「有節制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