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今古奇觀    P 91


作者:抱甕老人
頁數:91 / 259
類別:古典小說

 

今古奇觀

作者:抱甕老人
第91,共259。
洛陽千古鬥春芳,富貴真誇濃艷妝。

一自《清平》傳唱後,至令人尚說花王。



  
汪知縣為夫人這病,亂了半個多月,情緒不佳,終日只把酒來消悶,連政事也懶得去理。次後聞得盧家牡丹茂盛,想要去賞玩,因兩次失約,不好又來相期,差人送三兩書儀,就致看花之意。盧楠日子便期了,卻不肯受這書儀。璧返數次,推辭不脫,只得受了。那日天氣晴爽,汪知縣打帳早衙完了就去,不道剛出私衙,左右來報:「吏科給事中某爺告養親歸家,在此經過。」正是要道之人,敢不去奉承麼?急忙出郭迎接,饋送下程,設宴款待。只道一兩日就行,還可以看得牡丹,那知某給事,又是好勝的人,教知縣陪了遊覽本縣勝景之處,盤桓七八日方行。等到去後,又差人約盧楠時,那牡丹已萎謝無遺。盧楠也向他處遊玩山水,離家兩日矣!

不覺春盡夏臨,倏忽間又早六月中旬,汪知縣打聽盧楠已是歸家,在園中避暑,又令人去傳達,要賞蓮花。那差人徑至盧家,把帖兒教門公傳進。須臾間,門公出來說道:「相公有話,喚你當面去分付。」差人隨着門公,直到一個荷花池畔,看那池團團約有十畝多大,堤上綠槐碧柳,濃陰蔽日;池內紅妝翠蓋,艷色映人!有詩為證:

凌波仙子鬥新妝,七竅虛心吐異香。

何似花神多薄倖,故將顏色惱人腸。

原來那池也有個名色,喚做「灧碧池」。池心中有座亭子,名曰「錦雲亭」。此亭四面皆水,不設橋樑,以採蓮舟為渡,乃盧楠納涼之處。門公與差人下了採蓮舟,蕩動畫槳,頃刻到了亭邊,系舟登岸。差人舉目看那亭子,周圍朱欄畫檻,翠幔紗窗,荷香馥馥,清風徐徐,水中金魚戲藻,梁間紫燕尋巢,鷗鷺爭飛葉底,鴛鴦對浴岸旁。去那亭中看時,只見藤床湘簟,石榻竹兒,瓶中供千葉碧蓮,爐內焚百和名香。盧楠科頭跣足,斜據石榻。面前放一帙古書,手中執着酒杯。旁邊冰盤中,列着金碳憨藕,沉李浮瓜,又有幾味案酒。一個小廝捧壺,一個小廝打扇。他便看見行書,飲一杯酒,自取其樂。差人未敢上前,在側邊暗想道:「同是父母生長,他如何有這般受用!就是我本官中過進士,還有許多勞碌,怎及得他的自在!」盧楠抬頭看見,即問道:「你就是縣裡差來的麼?」差人應道:「小人正是。」盧楠道:「你那本官到也好笑,屢次訂期定日,卻又不來。如今又說要看荷花,恁樣不爽利,虧他怎地做了官!我也沒有許多閒工夫與他纏帳,任憑他有興便來,不奈煩又約日子。」差人道:「老爺多拜上相公,說久仰相公高才,如渴思漿,巴不得來請教,連次皆為不得已事覊住,故此失約。還求相公期個日子,小人好去回話。」盧楠見來人說話伶俐,卻也聽信了他,乃道:「既如此,竟在後日。」差人得了言語,討個回帖,同門公依舊下船,扌華到柳陰堤下上岸,自去回覆了知縣。那汪知縣至後日早衙,發落了些公事,約莫午牌時候,起身去拜盧楠。誰想正值三伏之時,連日酷熱非常,汪知縣已受了些暑氣,這時卻又在正午,那輪紅日猶如一團烈火,熱得他眼中火冒,口內煙生。剛到半路,覺道天旋地轉,從轎上直撞下來,險些兒悶死在地。從人急忙救起,抬回縣中,送入私衙,漸漸甦醒。分付差人辭了盧楠,一面請太醫調治。足足裡病了一個多月,方纔出堂理事,不在話下。


  

且說盧楠一日在書房中查點往來禮物,檢着汪知縣這封書儀,想道:「我與他水米無交,如何白白裡受他的東西?須把來消豁了,方纔乾淨!」到八月中,差人來請汪知縣中秋夜賞月。那知縣卻也正有此意,見來相請,好生歡喜。取回帖打發來人,說:「多拜上相公,至期準赴。」那知縣乃一縣之主,難道剛剛只有盧楠請他賞月不成?少不得初十邊,就有鄉紳同僚中相請,況又是個好飲之徒,可有不去的理麼?定然一家家捱次都到,至十四這日,辭了外邊酒席,于衙中整備家宴,與夫人在庭中玩賞。那晚月色分外皎潔,比尋常更是不同。有詩為證:

玉宇淡悠悠,金婆徹夜流。

最憐圓缺處,曾照古今愁。

風露孤輪影,山河一氣秋。

何人吹鐵笛?乘醉倚南樓。

夫妻對酌,直飲到酩酊,方纔入寢。

那知縣一來是新起病的人,元神未復;二來連日沉酣糟粕,趁着酒興,未免走了酒字下這道兒;三來這晚露坐夜深,着了些風寒。三合湊又病起來。眼見得盧楠賞月之約,又虛過了。調攝數日,方能痊可。那知縣在衙中無聊,量道盧楠園中桂花必盛,意欲藉此排遣。適值有個江南客來打抽豐,送兩大壇惠山泉酒,汪知縣就把一罈,差人轉送與盧楠。盧楠見說是美酒,正中其懷,無限歡喜,乃道:「他的政事文章,我也一概勿論,只這酒中,想亦是知味的了。」即寫帖請汪知縣後日來賞桂花。有詩為證:

涼影一簾分夜月,天宮萬斛動秋風。

淮南何用歌《招隱》?自可淹留桂樹叢。

自古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像汪知縣是個父母官,肯屈己去見個士人,豈不是件異事。誰知兩下機緣未到,臨期定然生出事故,不能相會。這番請賞桂花,汪知縣滿意要盡竟日之歡,罄夙昔仰想之誠。不料是日還在眠床上,外面就傳板進來報:「山西理刑趙爺行取入京,已至河下!」恰正是汪知縣鄉試房師,怎敢怠慢?即忙起身梳洗,出衙上轎,往河下迎接,設宴款待。你想兩個得意師生,沒有就相別之理,少不得盤桓數日,方纔轉身。這桂花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