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續資治通鑑 上    P 383


作者:畢沅
頁數:383 / 489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畢沅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續資治通鑑 上

丙辰,權監察御史裡行張商英言:「判刑部王庭筠立法,凡蝗蝻為害,須捕盡乃得聞奏。今大名府,祁、保、邢、莫州、順安、保定軍所奏,凡四十九狀,而三十九狀除捕未盡,進奏院以不應法,不敢通奏。夫蝗蝻幾遍河朔,而邸吏拘文,封還奏牘,必俟其撲盡方許上聞。陛下即欲于此時恐懼修省,以上答天戒而下恤民隱,亦晚矣。」禦批:「進奏院遍指揮諸路轉運、安撫司,今後有災傷,令所在畫時奏聞。」王安石曰:「諸路安撫司有無限合經制事,又何暇管句奏災傷狀乎?」帝笑而不答。

先是內批付安石:「聞市易買賣極苛細,市人籍籍怨謗,以為官司浸淫盡收天下之貨,自作經營,可令但依魏繼宗元擘畫施行。」於是安石留身白帝曰:「必有事實,乞宣示。」帝曰:「聞榷貨賣冰,致民賣雪都不售;又聞買梳樸即梳樸貴,買脂麻即脂麻貴;又聞立賞錢,捕人不來市易司買賣者。」安石曰:「果爾,則是臣欲以聚斂誤陛下也。臣素行陛下所知,何緣有此事?」帝曰:「恐所使令未體朝廷意,更須審察耳。」安石曰:「此事皆有跡,容臣根究勘會,別有聞奏。」

辛未,遼主射熊于羖羊山。彰國軍節度使耶律普錫謁於行宮。遼主問邊事,普錫曰:「自應州南境至天池,皆我耕牧之地,清寧間,邊將不謹,為宋所侵,烽堠內移,似非所宜。」遼主然之,拜普錫為北面林牙。

甲戌,徙知青州趙拚為資政殿大學士、知成都府。時成都以戍卒為憂,朝廷選擇大臣為蜀人所信愛者,故以命拚。召見之,拚乞以便宜從事,即日辭去。既至蜀,治益尚寬,密為經略,而燕勞閒暇如它日,兵民晏然。劍州民李孝忠聚眾二百餘人,私造符牒,度民為僧。或以謀逆告,獄具,拚不下法吏,以意決之,但處孝忠以私度罪,餘皆不問。

八月,甲申,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歐陽修卒。太常初謚曰文,以配韓愈。常秩方兼太常,與修相失,乃言修有定策之功,請加以「忠」字,實抑之也。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放逐至于再三,志氣自若。治郡簡而不擾,所至民便之。或問:「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獎引後進,如恐不及。曾鞏、王安石、蘇洵、洵之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于世。為文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五代以來,文體卑弱,至是一變而復于古。修歿後數日,詔求其所撰《五代史記》,後與官修《五代史》並行。


  



  
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王韶引兵城渭源堡,破蒙羅角,遂城乞神平,破抹耳水巴族。初,羌各保險,諸將謀置陣平地,韶曰:「賊不捨險來鬥,則我師必徒歸。今已入險地,當使險為吾有。」乃徑趨抹邦山,逾竹牛嶺,壓賊軍而陣,令曰:「敢言退者斬!」使皆下馬少息。賊乘高下鬥,軍小卻。韶麾帳下兵擊之,羌潰走,焚其廬帳,洮西大震。會瑪爾戩渡洮來援,餘黨復集。韶命別將由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遇瑪爾戩首領瞎藥等,與戰,破之,遂城武勝。韶言:「措置洮河,只用回易息錢,未嘗輒費官本。」文彥博曰:「工師造屋,初必小計,冀人易於動工。及既興作,知不可已,乃始增多。」帝曰:「屋壞豈可不修!」王安石曰:「主者善計,自有忖度,豈為工師所欺也!」彥博不復敢言。自是韶進討,輒肆欺誕,朝廷不與計財。

壬辰,以武勝軍為鎮洮軍。

乙未,詔侍從及諸路監司各舉有才行者一人。

己亥,詔:「京西分南、北兩路,襄、鄧、隨、房、金、均、郢、唐八州為南路,西京、許、孟、陳、汝、蔡、穎七州、信陽軍為北路。」

癸卯,貶太子中允、同知諫院唐垧為潮州別駕。初,王安石喜垧,令鄧綰舉為御史。數月,將用為諫官,安石疑其輕脫,將背己立名,不除職,以本官同知諫院,非故事也。垧果怒安石易己,凡奏二十疏論時事;皆留中不出。垧乃因百官起居日叩陛請對,帝令諭以它日,垧伏地不起,遂召升殿。垧至禦座前,進曰:「臣所言皆大臣不法,請對陛下一一陳之。」乃搢笏展疏,目安石曰:「王安石近禦座前聽答刂子!」安石遲遲,垧訶曰:「陛下前猶敢如此,在外可知!」安石辣然而進。垧大聲宣讀,凡六十條,大抵言「安石專作威福,曾布表裡擅權,天下但知憚安石,不復知有陛下。文彥博、馮京知而不敢言,王珪曲事安石,無異廝仆。」且讀且目珪,珪慚懼俯首。又言:「元絳、薛向、陳繹,安石頤指氣使,無異家奴;張璪、李定為安石爪牙,張商英乃安石鷹犬。逆意者雖賢為不肖,附己者雖不肖為賢。」至詆安石為李林甫、盧杞。帝屢止之,垧慷慨自若。讀已,再拜而退。合門糾其瀆亂朝儀,貶潮州別駕。鄧綰申救之,且自劾繆舉。安石曰:「此素狂,不足責。」改監廣州軍資庫。

甲辰,王韶破瑪爾晉于鞏令城,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帝患田賦不均,詔司農重定方田及均稅法,頒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