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續資治通鑑 上    P 441


作者:畢沅
頁數:441 / 489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畢沅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續資治通鑑 上

癸卯,劉摯言:「保甲罷團教,臣竊有私憂過計者。夫鄉野之民,其性易於轉習。今之保甲,衣必華細,食必酒肉,固已變其向者布麻粗糲之習矣;群聚而笑喧,奮臂而矜勇,固已移其椎魯勞苦之習矣。臣愚以為宜有法以斂制之。凡保甲之技藝,強弱高下,州縣皆有等籍,今案取優等,願為兵者刺以為本州禁軍,自餘中下等,亦依近制募充弓手、刀手、耆壯、戶長之役。」蘇轍言:「河北之民,喜為剽劫,近歲創為保甲,驅之使離南畝,教之使習兇器。今雖已罷,而弓、刀之手不可以復執鋤,酒肉之口不可以復菇蔬,既無所歸,勢必為盜。臣願于元豐庫或內藏庫乞錢三十萬貫,為招軍例物,選文武臣僚有才幹者各一二人,分往河北,于保甲中招其強勇精悍者為禁軍,隨其人才,以定軍分。上為先帝收恩于既往,下為社稷消患于未萌。」

劉摯言:「知樞密院章惇,素無才行。近者差役之復,乃三省同樞密進呈,惇果有所見,當即敷陳講畫,今敕命宣佈,始退而橫議。惇非不知此法之是與非也,蓋寧負朝廷而不忍負王安石,欲存面目以見安石而已。」

甲辰,劉摯言:「臣伏見戶部尚書曾布,在熙寧初,王安石托以腹心,故其政皆出於布之謀,其法皆造於布之手。臣時為御史,曾以此告之先帝曰:『大臣誤朝廷,而大臣所用者誤大臣。』蓋指布輩也。」

朱光庭奏:「今日廟堂之上,司馬光未出,唯有呂公着一人忠樸可倚,其餘皆奸邪。伏望聖慈早進范純仁,庶得賢者在位,同心一德,以輔聖政。」

丙午,以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為校書郎,用王岩叟薦也。



  
庚戌,詔:「英州編管人鄭俠特放自便,仍除落罪名,尚書吏部先咨注舊官,與合入差遣。」從監察御史孫升、左司諫蘇轍所奏也。

辛亥,知樞密院事章惇罷。司馬光、呂公着改更弊事,惇與蔡確在位,窺伺得失,惇尤以謔侮困光,台諫交章疏其罪,未報。已而惇復與光簾前爭論喧悖,至曰它日安能奉陪吃劍,太皇太后怒。於是劉摯奏言:「惇佻薄險悍,諂事王安石,以邊事欺罔朝廷,遂得進用。及安石補外,又傾附呂惠卿,夤緣至于執政。以強市兩浙民田及寄語台官等事為言路所擊,而先帝益薄其為人。黜人未幾,復為蔡確所引,以至今日。夫去惡莫如盡,陛下既去確而今尚留惇,非朝廷之利。乞正其橫議害政、強愎慢上之罪。」王岩叟奏言:「惇廉隅不修,無大臣體,每為俳諧俚語,侵侮同列。諫官孫覺嘗論邊事,不合惇意,而惇肆言於人,雲議者可斬,中外聞之,無不駭愕,自古未嘗有大臣敢出此語脅諫官者。陛下詔求直言,而惇斥上書人為不逞之徒,其意不欲陛下廣聰明也。陛下登用老臣舊德,而惇亦指為不逞之徒,其意不喜陛下用正人也。今復于簾前爭役法,辭氣不遜,陵上侮下,敗群亂眾,蓋見陛下用司馬光作相,躁忿忌嫉,所以如此。伏乞罷免以慰天下之望。」惇遂罷,以正議大夫知汝州。


  

甲寅,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

乙卯,以同知樞密院事安燾知樞密院事,試吏部尚書范純仁同知樞密院事。權給事中王岩叟言:「安燾資材闒茸,器識暗昧,舊位且非所據,況可冠洪樞、顓兵柄!所有畫黃,謹繳進。其范純仁除命,伏乞分為別敕行下。」蘇轍、孫覺、劉摯亦相繼論燾不當驟遷。

丙辰,罷諸州常平管句官。

丁巳,安燾辭免新命。敕黃付王岩叟書讀,岩叟又封還。

詔:「放免內外市易錢並坊場淨利錢。」又詔:「已前積欠免役錢,與減放一半。」

三月,己未,王岩叟言:「陛下用范純仁雖驟,何故無一人有言?蓋賞賢也。一進安燾,則諫官、御史交章論奏,蓋非公望所與也。臣兩次論駁,竊聞已有指揮,門下省更不送給事中書讀,令疾速施行。臣位可奪也,而守官之志不可奪;身可忘也,而愛君之心不可忘。陛下既重改成命,則願差官權給事中,以全孤臣之守。」

庚申,劉摯言:「安燾、范純仁告命不由給事中,直付所司,陛下自墮典憲,使人何所守乎!」不報。

詳定役法所言:「乞下諸路,除衙前外,諸色役人只依見用人數定差,官戶、僧道、寺觀、單丁、女戶出錢助役指揮勿行。」從之。

王安石聞朝廷變其法,夷然不以為意;及聞罷助役,復差役,愕然失聲曰:「亦罷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終不可罷也。」

壬戌,司馬光言:「取士之道,當以德行為先,文學為後;就文學之中,又當以經術為先,辭采為後。為今日計,莫若依先朝成法,合明經、進士為一科,立《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孝經》、《論語》為九經,令天下學官依註疏講說,學者博觀諸家,自擇短長,各從所好。《春秋》止用《左氏傳》,其公羊、谷梁、陸淳等說,併為諸家。《孟子》止為諸子,更不試大義,應舉者聽自占。習三經以上,多少隨意,皆須習《孝經》、《論語》。」光以奏稿示範純仁,純仁答光曰:「《孟子》恐不可輕。且朝廷欲求眾人之長,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蒞眾之義。不若清心以俟眾論,可者從之,不可者更俟諸賢議之,如此則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矣。」光欣然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