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清史稿 下    P 303


作者:趙爾巽等
頁數:303 / 575
類別:歷史

 

作者:趙爾巽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清史稿 下

所著書三百二十卷,其著錄於四庫者,曰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考異,春秋稗疏。存目者,曰尚書引義、春秋家說。夫之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五子為堂奧。其所作大學衍、中庸衍,皆力闢致良知之說,以羽翼硃子。於張子正蒙一書,尤有神契,謂張子之學,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貞隱,無钜公資其羽翼;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節,是以不百年而異說興。夫之乃究觀天人之故,推本陰陽法象之原,就正蒙精繹而暢衍之,與自著思問錄二篇,皆本隱之顯,原始要終,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樹道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誤,或疑其言稍過,然議論精嚴,粹然皆軌於正也。康熙十八年,吳三桂僭號於衡州,有以勸進表相屬者,夫之曰:「亡國遺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賦以示意。三桂平,大吏聞而嘉之,囑郡守餽粟帛,請見,夫之以疾辭。未幾,卒,葬大樂山之高節裡,自題墓碣曰「明遺臣王某之墓」。
當是時,海內碩儒,推容城、盩厔、餘姚、崑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貞晦過夏峰,多聞博學,志節皎然,不愧黃、顧兩君子。然諸人肥遯自甘,聲望益炳,雖薦闢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動容,其著述易行於世。惟夫之竄身瑤峒,聲影不出林莽,遂得完發以歿身。後四十年,其子敔抱遺書上之督學宜興潘宗洛,因緣得入四庫,上史館,立傳儒林,而其書仍不傳。同治二年,曾國荃刻於江南,海內學者始得見其全書焉。
兄介之,字石子。國變,隱不出。先夫之卒。
李顒,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學倡導關中,關中士子多宗之。父可從,為明材官。崇禎十五年,張獻忠寇鄖西,巡撫汪喬年總督軍務,可從隨征討賊。臨行,抉一齒與顒母曰:「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子善教吾兒矣。」遂行。兵敗,死之。顒母葬其齒,曰「齒塚」。時顒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節義以督之,顒亦事母孝。饑寒清苦,無所憑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關學為己任。有餽遺者,雖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禮,孟子不卻。」顒曰:「我輩百不能學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無害。」
先是顒聞父喪,欲之襄城求遺骸,以母老不可一日離,乃止。既丁母憂,廬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覓遺骸,不得,服斬衰晝夜哭。知縣張允中為其父立祠,且造塚於戰場,名之曰「義林」。常州知府駱鍾麟嘗師事顒,謂祠未能旦夕竣,請南下謁道南書院,且講學以慰學者之望,顒赴之,凡講於無錫,於江陰,於靖江、宜興,所至學者雲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於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為肖像於延陵書院。顒既至襄城,適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塚土西歸附諸墓,持服如初喪。
康熙十八年,薦舉博學鴻儒,稱疾篤,舁床至省,水漿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閉關,晏息土室,惟崑山顧炎武至則款之。四十二年,聖祖西巡,召顒見,時顒已衰老,遣子慎言詣行在陳情,以所著四書反身錄、二曲集奏進。上特賜禦書「操志高潔」以獎之。顒謂:「孔、曾、思、孟,立言垂訓,以成四書,蓋欲學者體諸身,見諸行。充之為天德,達之為王道,有體有用,有補於世。否則假途幹進,於世無補,夫豈聖賢立言之初心,國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恆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為事,門人錄之,為七卷。是時容城孫奇逢之學盛於北,餘姚黃宗羲之學盛於南,與顒鼎足稱三大儒。晚年寓富平,關中儒者鹹稱「三李」。三李者,顒及富平李因篤、郿李柏也。
李因篤,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學強記,貫串註疏。舉博學鴻儒,試授檢討。未逾月,以母老乞養,詔許之。母歿,仍不出。因篤深於經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說,汪琬亦折服焉。


  
李柏,字雪木,郿縣人。九歲失怙,事母至孝。稍長,讀小學,曰:「道在是矣!」遂盡焚帖括,而日誦古書。避荒居洋縣,入山屏跡讀書者數十年。嘗一日兩粥,或半月食無鹽。時時忍饑默坐,間臨水把釣,夷然不屑也。昕夕謳吟,拾山中樹葉書之。門人都其集曰槲葉集。年六十六,卒。
王心敬,字爾緝,鄠縣人。乾隆元年,舉孝廉方正。心敬論學,以明、新、止至善為歸。謹嚴不逮其師,注經好為異論,而易說為篤實。其言曰:「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孔子論易,切於人身,即可知四聖之本旨。」著有豐川集、關學編、豐川易說。
沈國模,字求如,餘姚人。明諸生。餘姚自王守仁講致良知之學,弟子遍天下。同邑傳其學者,推徐愛、錢德洪、胡瀚、聞人詮,再傳而得國模。少以明道為己任。嘗預劉宗周證人講會,歸而闢姚江書院,與同裡管宗聖、史孝鹹輩,講明良知之說。其所學或以為近禪,而言行敦潔,較然不欺其志,故推純儒。山陰祁彪佳以禦史按江東,一日,杖殺大憝數人,適國模至,欣然述之。國模瞠目字祁曰:「世培,爾亦曾聞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乎?」後彪佳嘗語人曰:「吾每慮囚,必念求如言。恐倉卒喜怒過差,負此良友也。」明亡,聞宗周死節,為位哭之痛,已而講學益勤。順治十三年,卒,年八十有二。


  
孝鹹,字子虛。繼國模主姚江書院。嘗曰:「良知非致不真。」又曰:「空談易,對境難。於‘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語,精察而力行之,其庶幾乎!」家貧,日食一粥,泊如也。順治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
韓當,字仁父。國模弟子。自沈、史歿後,書院輟講垂十年,而當繼之。其學兼綜諸儒,以名教經世,嚴於儒、佛之辨。家貧,未嘗向人稱貸。每言立身須自節用始。人有過,於講學時以危言動之,而不明言其過。聞者內愧沾汗,退而相語曰:「比從韓先生來,不覺自失。」疾亟,謂弟子曰:「吾於文成宗旨,覺有新得。然檢點於心,終無受用,小子識之!」味其言,則知其學守仁之外,亦近硃子矣。
邵曾可,字子唯。與韓當同時。性孝友愷悌。少愛書畫,一日讀孟子「伯夷聖之清者也」句,忽有悟,悉棄去,壹志於學。姚江書院初立時,人頗迂笑之。曾可厲色曰:「不如是,便虛度此生。」遂往學。其初以主敬為宗,自師孝鹹之後,專守良知。嘗曰:「於今乃知知之不可以已。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不爾,日用跬步,鮮不貿貿者矣。」孝鹹病,晨走十餘裡叩床下問疾,不食而返。如是月餘,亦病。同儕共推為篤行之士焉。卒,年五十有一。曾可子貞顯,貞顯子廷采,世其學。
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魯。諸生。從韓當受業,又問學於黃宗羲。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宗周人譜,曰:「吾知王氏學所始事矣。」蠡縣李恭貽廷采書,論明儒異同,兼問所學。廷采曰:「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後,原學蕺山。」又私念師友淵源,思託著述以自見。以為陽明扶世翼教,作王子傳;蕺山功主慎獨,作劉子傳;王學盛行,務使合乎準則,作王門弟子傳;金鉉、祁彪佳等能守師說,作劉門弟子傳。康熙五十年,卒,年六十四。
王朝式,字金如,山陰人。亦國模弟子。嘗入證人社,宗周主誠意,朝式守致知。曰:「學不從良知入,必有誠非所誠之蔽。」亦篤論也。順治初,卒,年三十有八。
謝文洊,字秋水,南豐人。明諸生。年二十餘,入廣昌之香山,閲佛書,學禪。既,讀龍溪王氏書,遂與友講陽明之學。年四十,會講於新城之神童峰。有王聖瑞者,力攻陽明。文洊與爭辯累日,為所動,取羅欽順困知記讀之,始一意程、硃。闢程山學舍於城西,名其堂曰尊雒。著大學中庸切已錄,發明張子主敬之旨。以為為學之本,「畏天命」一言盡之,學者當以此為心法。注目傾耳,一念之私,醒悔刻責,無犯帝天之怒。其程山十則亦以躬行實踐為主。時寧都「易堂九子」,節行文章為海內所重,「髻山七子」,亦以節概名,而文洊獨反己闇修,務求自得。髻山宋之盛過訪文洊,遂邀易堂魏禧、彭任會程山,講學旬餘。於是皆推程山,謂其篤躬行,識道本。甘京與文洊為友,後遂師之。康熙二十年,卒,年六十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