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清史稿 下    P 304


作者:趙爾巽等
頁數:304 / 575
類別:歷史

 

作者:趙爾巽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清史稿 下

京,字健齋,南豐人。負氣慷慨,期有濟於世。慕陳同甫之為人,講求有用之學。與同邑封濬、曾曰都、危龍光、湯其仁、黃熙師事文洊,粹然有儒者氣象,時號「程山六君子」。著軸園稿十卷。
熙,字維緝。順治十五年進士。文洊長熙僅六歲,熙服弟子之事,常與及門之最幼者旅進退。朔望四拜,侍食起饋,唯諾步趨,進退維謹,不以為勞。彭士望比之硃子之事延平。母喪未葬,鄰不戒於火,延燎將及。熙撫棺大慟,原以身同燼。俄而風返,人以為純孝所感。
曰都,字姜公。諸生。其學務實體諸己,因自號體齋。以學行為鄉裡所矜式。
龍光,字二為。善事繼母,繼母遇之非理,委曲承順,久而愛之若親子焉。
其仁,字長人。著四書切問、省克堂集。
與文洊同時者,有宋之盛、鄧元昌。
之盛,字未有,星子人。明崇禎己卯舉人。結廬髻山,足不入城巿,以講學為己任。其學以明道為宗,識仁為要,於二氏微言奧旨,皆能抉摘異同。與文氵存交最篤。晚讀胡敬齋居易錄,持敬之功益密。與甘京論祭立屍喪復之禮不可廢,魏禧亟稱之。


  
元昌,字慕濂,贛縣人。諸生。年十七,得宋五子書,遂棄舉子業,致力於學。雩都宋昌圖以通家子謁之,元昌喜之曰:「吾小友也!」館之於家,昕夕論學為日程,言動必記之,互相考覈。一日,昌圖讀硃子大學或問首章,元昌過窗外駐聽之,謂昌圖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為硃子罪人,偷息天地也。」其互相切劘如此。
高愈,字紫超,無錫人,明高攀龍之兄孫也。十歲,讀攀龍遺書,即有向學之志。既壯,補諸生。日誦遺經及先儒語錄,謹言行,嚴取捨之辨,不尚議論。嘗曰:「士求自立,須自不忘溝壑始。」事親孝,居喪,不飲酒食肉,不內寢。晚年窮困,餟粥七日矣,方挈其子登城眺望,充然樂也。儀封張伯行巡撫江蘇,延愈主東林書院講會,愈以疾辭。平居體安氣和,有忿爭者,至愈前輒愧悔。鄉人素好以道學相詆諆,獨於愈,僉曰:「君子也。」顧棟高嘗從愈遊,說經娓娓忘倦。年七十八,卒。嘗撰硃子小學注,又所著有讀易偶存、春秋經傳日鈔、春秋類、春秋疑義、周禮疏義、儀禮喪服或問。東林顧、高子弟顧樞、高世泰等,鼎革後尚傳其學。
初,世泰為攀龍從子,少侍講席,晚年以東林先緒為己任,葺道南祠、麗澤堂於梁谿,一時同志恪遵遺規。祁州刁包等相與論學。學者有南梁、北祁之稱。大學士熊賜履講學出世泰門下,儀封張伯行、平湖陸隴其亦嘗至東林講學。賜履、隴其自有傳。


  
顧培,字畇滋,無錫人。少從宜興湯之錡學,幡然悔曰:「道在人倫庶物而已。」之錡歿,有弟子金敞。培築共學山居以延敞,晨夕講會。遵攀龍靜坐法,以整齊嚴肅為入德之方。默識未發之中,篤守性善之旨。晚歲,四方來學日眾。張伯行頗疑靜坐之說,培往複千言,暢高氏之旨。
彭定求,字勤止,又字南畇,長洲人。父瓏授以梁谿高氏之學,又嘗師事湯斌。康熙二十五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歷官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前後在翰林才四年,即歸里不復出。作高望吟七章,以慕七賢。七賢者,白沙、陽明、東廓、念菴、梁谿、念台、漳浦也。又著陽明釋毀錄、儒門法語、南畇文集。嘗與門人林雲翥書雲:「有原進於足下者有二:一曰無遽求高遠而略庸近。子臣弟友,君子之道。至聖以有餘不足為斤斤,孟子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然則舍倫常日用事親從兄之事不為,而鈎深索隱,以為聖人之道有出於人心同然之外者,必且流於異端堅僻之行矣。一曰無妄生門戶異同之見,騰口說而遺踐履。硃子之會於鵝湖也,傾倒於陸子義利之說,此陽明拔本塞源之論,致良知之指,一脈相承。其因時救弊,乃不得已之苦衷,非角人我之見。仆詠遺經,蕩滌瑕滓,因有儒門法語。足下有志聖賢,當以念台劉子人譜、證人會二書入門,且無嘵嘵於紫陽、姚江之辨也。」定求卒年七十有八。其孫啟豐官兵部尚書,自有傳。
啟豐子紹升,頗傳家學,述儒行,有二林居集。然彭氏學兼硃、陸,識兼頓漸,啟豐、紹升頗入於禪。休寧戴震移書紹升辨之。紹升又與吳縣汪縉共講儒學。縉著三錄、二錄,尊孔子而遊乎二氏。此後江南理學微矣。
湯之錡,字世調,宜興人。安貧力學,於書無所不讀,尤篤信周子主靜之說。或議其近於禪,之錡曰:「程子見學者靜坐,即嘆其善學。易言‘齋戒,以神明其德’。靜坐,即古人之齋戒,非禪也。」居親喪,一循古禮,就地寢苫。事諸父如父,昆弟無間言。既而得高攀龍復七規,喟然曰:「此其入學之門乎?」仿其說為春秋兩會,聞風者不憚數千里來就學焉。明亡,之錡年二十四,即棄舉子業。嘗論出處之道曰:「‘潛龍勿用’,潛要確,若不確,則遁世不見知而悔矣。古來多少高明,只為此一悔所誤。」常州知府駱鍾麟請關西李顒講學毗陵,特遣使聘之,之錡堅辭不赴;後延主東林、延陵諸講席,又不就。之錡為學,專務切近,絶無緣飾。或詢陽明致良知之說及硃、陸異同者,之錡曰:「顧吾力行何如耳,多辨論何益?」一日,抱微疾,整襟危坐而逝,年六十二。及門金敞、顧培輩,建書院於惠山之麓,奉其主祀之,著偶然雲集。
施璜,字虹玉,休寧人。少應試,見鄉先生講學紫陽,瞿然曰:「學者當如是矣!」遂棄舉業,發憤躬行。日以存何念、接何人、行何事、讀何書、吐何語五者自勘。教學者九容以養其外,九思以養其內,九德以要其成,學者稱誠齋先生。已而遊梁谿,事高世泰。將歸,與世泰期某年月日當赴講。及期,世泰設榻以待,或曰:「千里之期,能必信乎?」世泰曰:「施生篤行君子也。如不信,吾不復交天下士矣。」言未既,璜果挈弟子至。著有思誠錄、小學、近思錄發明。
張夏,字秋韶,亦無錫人。隱居菰川之上,孝友力學。初從馬世奇受經,後入東林書院,從高世泰學。積十餘年,遂入世泰之室。世泰卒,其子弟相與立夏為師,事之如世泰。湯斌撫江蘇,至東林,與夏講學,韙其言。延至蘇州學宮,為諸生講孝經、小學。退而注孝經解義、小學瀹注。
吳曰慎,字徽仲,歙縣人。諸生。盡心於宋五子書。論學主乎敬,故自號曰靜菴。初遊梁谿,講學東林書院。已而歸歙,會講紫陽、還古兩書院,興起者眾。
陸世儀,字道威,太倉州人。少從劉宗周講學。歸而鑿池十畝,築亭其中,不通賓客,自號桴亭。與同裡陳瑚、盛敬、江士韶相約,為遷善改過之學。或橫經論難,或即事窮理,反覆以求一是。甚有商榷未定,徹夜忘寢,質明而後斷,或未斷而復辨者。著思辨錄,分小學、大學、立志、居敬、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天道、人道、諸儒異學、經、子、史籍十四門。世儀之學,主於敦守禮法,不虛談誠敬之旨,施行實政,不空為心性之功。於近代講學諸家,最為篤實。其言曰:「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之間,書院遍天下,呼朋引類,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藉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又曰:「今所當學者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於世用,不可不講。」所言深切著明,足砭虛憍之弊。其於明儒薛、胡、陳、王,皆平心論之。又嘗謂學者曰:「世有大儒,決不別立宗旨。」故全祖望謂國初儒者,孫奇逢、黃宗羲、李顒最有名,而世儀少知者。同治十一年,從祀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