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51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51 / 100
類別:國學

 

作者:孔子門生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論語

【註釋】
①盍徹乎:盍,何不。徹:十分抽一的田稅制度。 盍徹乎:盍,何不。徹:十分抽一的田稅制度。 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稅。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稅。
【譯文】
哀公向有若問道:「年成不好,國家財政開支不夠怎麼辦呢?,, 有若回答說:‘實行十分抽一的田稅制怎麼樣?」哀公說:「十分抽 二,我還感到不夠,怎麼能夠減到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說: 「如果老百姓開支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老百姓開支不夠,您 又怎麼會夠呢?」
【讀解】   
這裡涉及到稅收政策問題。
魯國年成不好,財政開支不足,魯哀公本想提高稅收來增加 財政收入,向有若徵求意見。想不到有若不僅不讚成他提高稅收, 反而建議他減少稅收。這真使魯哀公感到不可思議。
不僅魯哀公感到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乍一想來也覺得難以理 解:是啊,本來就不夠用了,再一減少,豈不就更不夠用了嗎?
可是,有若講的是大道理,思考得更為深遠。按照他的意思, 因家採用減稅的政策,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激發了老百姓的生 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必然會使生產水平提高。老百姓的生 產水平提高了,生活宮足了,國家稅收雖然只是十分抽一,也會 相應水漲船高地富足起來。這就是「富民興國」或「民富國富」的 思路。相反,加重稅收,會使老百姓雪上加霜,負擔越來越重,越 來越窮,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傷和挫折,社會經濟也只有越 來越蕭條,人民離心離德,莫說你十分抽二,就是抽得再多一些, 也照樣會入不敷出。一言以蔽之,要想「民窮國富」是不可能的。   這樣看來,有若還很有一點辯證的思想,他關於稅收問題的 思考是不無道理的,對我們恐怕也有所啟發。
愛恨生死的糊塗帳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義①,崇德也。愛之 欲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 亦抵以異。』②」
【註釋】
①徙義:徙,遷移。徙義即向義遷移,意即按義去做。②誠不以富, 亦(ZhT)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的最末兩句。這首詩是寫 一個遠嫁而被遺棄的女子對她丈夫喜新厭舊行為的譴責,最後這兩句的意思 是說:「並非她家比我富,是你異心相辜負。」歷來的學者都認為這兩句詩引 在這裡不可理解,甚至認為是《論語》的編輯者放錯了地方。其實,這首 詩所寫的正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狀況,那棄婦的丈夫不是愛她欲其 生,惡她欲其死嗎?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辨別迷惑。孔子說:「堅持忠誠和 信用,唯義是從,這就可以提高品德。愛上一個人便想要他活得 很好,一旦厭惡起來便又想要他馬上死去。既想要他活得很好,又 想要他馬上死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經》所說:『並非她家比 我富,是你異心相辜負。」』
【讀解】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不僅是惑,簡直就是不可思議,是人性中愛恨生死的一筆糊 涂帳。
所謂「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自在。」愛上一個人,連他 (她)的打他(她)的罵都成了「親」成了「愛」了,感到非常舒 服,缺了還不行。還有人說:「愛一個人就連他(她)的缺點都要 愛,這樣的愛才完整才投入。」更有「愛屋及烏」的成語,說是 「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愛上一個人,連他房頂上停着的烏鴉 也要一併愛。所有這些,都是「愛之慾其生」,難道不正是啊 「糊塗的愛」嗎?反過來,同樣是那一個人,一旦失去了愛,無論 是喜新厭舊也罷,互不理解也罷,所謂「愛有多深,恨就有多 深」,其厭惡的程度,恨不得他(她)明天就死掉才好。更有甚者, 你不死,我讓你死!於是就演成了許多謀害親夫親婦的人間悲劇。 那武大郎不就這樣被潘金蓮害死的嗎?在旁觀者看來,既然如此, 又何必當初呢?而陷身于其中的人卻就是這樣失去了理智,失去 了人性。
這不是一筆愛恨生死的糊塗帳又是什麼呢?誰又能夠算得清 楚?
不僅男女之愛恨是這樣,就是領導人對屬下也容易這樣。喜 歡一個人的時候,言聽計從,使他步步高陞,恩寵有加。一旦有 一天厭惡了他(她),往日的優點似乎都成了缺點,恨不得立刻叫 他(她)滾蛋,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 這就是人性中不可思議的心理矛盾在作怪。誰能夠克服這種 心理矛盾,誰就是能夠辨別迷惑,算清愛恨生死新舊帳目的大智 慧者。
可真正能夠算清的人又有幾個呢?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原文】
齊景公①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 吾得而食諸?」
【註釋】
①齊景公:名杵臼,繼齊莊公後繼位,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 位。②君君:前一個「君」字為名詞,後一個「君」字為動詞,以下 「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了地方。其實,這首 詩所寫的正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狀況,那棄婦的丈夫不是愛她欲其 生,惡她欲其死嗎?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