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54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54 / 100
類別:國學

 

作者:孔子門生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論語

我們今天也偶爾聽人說誰是什麼什麼領域的聞人,這裡的聞 人是指有名氣的人,也就是名人。可是,在孔子與子張的對話裡 所說的聞人,卻有特定的含義,指的是那種徒有虛名,沽名釣譽, 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違」,欺世盜名的名人。這一點特別需要引 起我們的注意。而且,我們也建議現在愛這一點語言的時髦,有 時復一點古的人有要濫用「聞人」這個詞語,對於通常意義上的名人 ,還是說「名人」的好,不要說成了「聞人」。不然的話,萬一有誰用聖人 關於「聞人」的論述一套,豈不把那千人崇拜萬人捧的名人說成偽君子 一樣的欺世盜名之徒了嗎?
至于說到達人,則是通情達理,通權達變,通泰練達的人。具體 說,達人有三個條件:第一,品質正直而見義勇為;這是慷慨好義。 第二,察言而觀色;這是通情達理。第三,慮以下人;這是謙虛待人。 凡是達到這三個條件的的,就是達人。
達人當然也可能出名,成為名人,但卻是名實其符的名人,與名不符實的 聞人有着根本的區別。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我們要做名實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 「色取仁而違」,欺世盜名,名不符實的聞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麼聞人名人,而只要做一個能達的人。當然,因為通達而不經意地出了名,那也是無可 奈何的事,就只有順其自然了罷。?
先事後得及其它
【原文】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 「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②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 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註釋】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惡,錯誤。②其:這裡 代指自己。
【譯文】


  
樊遲陪孔子在舞零台下遊覽,說:「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 消除錯誤,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做事後收穫,這不 是提高品德了嗎?多檢查自己的過錯,少怪罪別人,不就能夠消 除錯誤了嗎?由於一時的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連 累到父母,這不是迷惑嗎?」
【讀解】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子張也曾經向孔子請教過「崇德,辨 惑」的問題,孔子的回答是:「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 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可這裡樊遲問 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卻是另外一番話了。這又一次使我們看到,孔子在任何問題上都是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進 行不同教育的。
在《雍也》篇裡,當樊遲問仁時,孔子已經回答過:「仁者先 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這裡樊遲問怎樣提高品德時,孔子又回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事後得也就是先難後獲,都是有耕耘才會有收穫的意思。看起來,樊遲多少有一點坐享其成的懶漢思想罷,所以孔子在他提出的兩個問題上回答同一個意思,一再叮嚀告誡。
關於樊遲提出的另外兩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個是改正缺點錯誤的問題。孔子開的是老處方,也就是開 展自我批評,要求「過則勿憚改」。(《學而》)或者如《衛靈公》 篇所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總之是多檢查自己,少怪罪別人。 如我們。頭語所說:「會怪的怪自己,不會怪的怪別人。」
還有一個是辨別迷惑、糊塗的問題。當子張提出同一問題時 孔子舉出的是一本愛恨生死的糊塗帳。這一次回答樊遲,孔子舉 出的卻是亡命徒的問題。為了一點小事,一時憤怒到極點,完全 不考慮後果,動輒拚命,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結果不僅使自己性 命難保,還連累到父母、妻子和兒女。這樣的人不是最迷惑、最 糊塗的了嗎?
遺憾的是,這種最迷惑、最糊塗的人在我們今天的時代也還 不少。他們不僅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而且還有火藥槍甚至最新式 最先進的手槍在握,動輒弄出人命來,危害社會治安。文明進化 到令天,而迷惑、糊塗者依然如故,這怎不令人遺憾呢?
其實,不僅是這一個問題,就是自我批評的問題,先事後得 的問題,也都是我們一般人很不容易處理得好的。所以,孔子對 樊遲說的幾點道理,也很值得我們深思而記取。
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①。子曰:「知人。」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②,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于夏曰:「鄉③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 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 選于眾,舉皋陶④,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⑤,不 仁餚遠矣。」
【註釋】
①知:同「智」,讀去聲。後面「知人」的『知”』讀陰平,「知道」的意 願.②錯:同「措」,放置。③鄉(xiang):同「向」,剛纔。④ 皋陶(yao):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舜時做掌管刑法的官,後被禹選為繼承 人,因早死,未繼位。⑤伊尹:曾助湯滅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 儒家視為賢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