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59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59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59,共100。
這種思想並不是不要精神文明建設,不講政治,而是首先抓 經濟基礎建設,在此基礎上「教之」,建設精神文明的大廈。所以, 這又叫做「先富後教」。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這樣截然分明的先後順序,而 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句話,就是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 不過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罷了。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 是其幾①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 不幾②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 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 几乎一言而喪邦乎?”
【註釋】
①幾:期,期望。②幾:近。
【譯文】
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話嗎?」孔 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艱難, 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句話可 以使國家興旺了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 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 ‘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 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 沒有人違抗,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讀解】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乍一聽很有些危言聳聽,哪有這樣厲害的一句話呢?
仔細想一想,尤其是聯繫到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發展來進行 思考,「一方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其實也並非危言聳聽,反倒 還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這裡舉出的兩句話來看,「為君難,為臣不易」,用 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領導人難,做中層幹部也不易。沒有一定的 行政工作經驗,是難以體會得到這句話的深度和份量的。相反,一 旦能深刻體會到「為君難」,也就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盡心于 國事,做到了這一點,國家也就會興旺起來。總而言之,這句話 類似於唐太宗時的名言:「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 深刻的份量。
另一句話是說到權力的絶對性問題。如果當一個國家領導人 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並且以此為樂,以權力為享受。 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衣》裡所諷刺的皇帝那樣,放個 屁都是香的,那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可見,雖然語言不是原子彈,不可能一下子炸燬一個國家;反 過來也一樣,沒有哪一句話可以像「芝麻開門」那樣神奇,一下 子就興旺一個國家。但是,語言支配思想,思想決定大政方針和 政策,所以,有時候,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可以起到興國亡國的作 用。以我們所經歷的時代來看,「抓黨內軍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 權派」是不是搞亂了黨,搞亂了軍隊,搞亂了國家呢?而「實踐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白貓黑貓, 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話是不是 都起到了興邦的重大作用呢?  


  
回過頭來看,一方興邦,一方喪邦,的確還是危言聳聽啊!
近者悅,遠者來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
葉公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讓國內的喜悅,讓國外的人 來投奔。」
【讀解】   
近者悅,遠者來。
內政外交,一語囊括。
近者悅是因為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蒸蒸日上;遠 者來是因為聲名遠揚,外交輝煌。
朱熹說得好:「被其澤則悅,聞其風則來。然必近者悅,而後 遠者來也。」(《論語集注)卷七)
所以,首先是要為人民謀幸福,增強國力,使「近者悅」。不 然的話,「遠者來」是要來,但不是來投奔,而是如「八國聯軍」 一般來侵略了。
國恥未忘。
能不使「近者悅」而後「遠者來」嗎?
欲速則不達
【原文】
子夏為莒父①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 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註釋】 
①莒父:魯國邑名。《山東通志》認為在今山東高密縣東南。 陽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 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 事。」
【譯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圖 快,不要貪小便宜。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便宜就辦不成大事。
【讀解】   
孔子反對急功近利。
公元前658年,晉國人以寶馬美玉獻給虞公,要求借道討伐 虢國。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公不要答應晉國的借道要 求,但虞公貪圖寶馬美玉而不聽勸諫。結果,晉國人滅虢國後在 返回的途中又順手滅了虞國。這是貪小便宜而壞大事的典型。
公元1958年,中國人以火箭般的「大躍進」速度趕超英美, 結果是經濟大倒退。這是「欲速則不達」的典型。
國家大事如此,個人事務也是一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 量」也就是這樣的意思。但面對現實,誰又沒有「近視」而急功 近利的時候呢?既然如此,就請把聖人的話銘諸座右,時常提醒 自己吧。
「直」也有講究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