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15


作者:蘇軾等
頁數:115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此處用典,寫東坡一生屢遭貶黜,充滿了艱難挫折,這暫時的游賞,難以愈合他心靈之傷。「與君同是江南客」,上應「接淅」,寫彼此之飄蓬,下啟「飛梭」,言清歡之短暫。「夢中」三句收束前片,說迷離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飛梭過眼,轉瞬即逝了。

過片另起一意,寫對伯固的勉勵。東坡與伯固交誼篤厚,曾敘宗盟,每遇離別,必有所作。只是此詞作於衰暮,前程艱險,後會難期,故語氣較前沉痛。

蘇伯固赴任澧陽,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東坡要用遷客騷人的典實來慰勉伯固。「明日」兩句,點出送別。「掛席」即「掛帆」。揚帆西去,指蘇堅的去處。

隨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隨帆駛,由地及人,聯想到那裡行吟漂泊過的屈原。“靈均即屈原的別名。

「澧陽蘭芷」即沅芷澧蘭,這些散髮着屈原人格光輝的香草,也因為偉人的逝去而憔悴無華了。「靈均」從反面落筆,映襯與屈原並光輝的品格,二句同時又隱約地流露出希望蘇堅追踵前賢,能寫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來。「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劉禹錫的故實,從正面着筆,寫出了對蘇堅的期望。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貶為朗州司馬,武陵一帶生活了十年,後來又到夔州任刺吏。



  
夔州,他效屈原居沅湘間依當地迎神舞曲作《九歌》的精神,用巴渝民歌《竹枝》曲調創作了九首《竹枝詞》,對詞體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東坡即以此鼓勵老友,期望他逆境中奮起,象屈原、劉禹錫那樣寫出光耀古今的作品來。「君才」二句,充滿了期望,意謂:你的才華不減夢得,他謫居的武陵這裡的西南遠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陽同是莫徭(部分瑤族的古稱)聚居之地,到了那邊便可接續劉夢得的餘風,創作出可與劉禹錫的《竹枝詞》媲美的「莫徭新唱」來,讓這個寂寞已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鳴奏出詩的合唱,與千古名賢後先輝映。「誰謂古今隔」,語出謝靈運《七里瀨》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東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這首詞橫放而不失空靈,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獨具匠心的佳作。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蘇軾五十六歲時為懷念恩師歐陽修而作。

全詞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緒淒婉,抒發了作者由悲秋而懷人傷逝的深沉思緒,讀來令人一詠三嘆,感慨不已。

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作者于當年八月下旬到達潁州,時已深秋,故稱「霜余」。深秋是枯木季節,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節那種宏闊的氣勢,這是寫實。第二句「空聽潺潺清穎咽」的「清穎」寫的也是實情。

「咽」字寫出了水淺聲低的情景。水漲水落,水流有聲,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說水聲潺潺是潁河幽咽悲切,這是由於他當時沉浸懷念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此句移情於景,使潁河人格化了。

接下來一句「佳人猶唱醉翁詞,」「醉翁詞」是指陽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到晚年退休居穎時所作詞如組詞《採桑子》等,當時以其疏雋雅麗的獨特風格盛傳于世。而數十年之後,歌女們仍傳唱,足見「潁人思公」。這不光是思其文采風流,更重要的是思其為政「寬簡而不擾民」。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貶到滁州、揚州、潁州等地,但他能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夫役萬人,用以疏濬潁州境內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與長淮通」,西湖遂「擅東潁之佳名」。

因此人民至今仍懷念他,傳唱他的詞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說明。蘇軾推算,他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知潁州已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真如電光一閃而過,因此下一句說「四十三年如電抹」。

詞的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過片言人生如「草頭秋露」,明澈圓潤,流轉似珠,卻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還二八」是借用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可見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最後兩句「與余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結合自己與歐陽修的交情,以及歐陽修與潁州西湖的淵源,抒發對思師的緬懷之情,寫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

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歐公守潁以後四十三年,不特歐公早逝,即使當年識翁之人,今存者亦已無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種種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識翁」,則是由於歐公居潁時常夜遊西湖,波底明月對他特別熟悉。

這首詞,委婉深沉,清麗淒惻,情深意長,空靈飄逸,語出淒婉,幽深的秋景與心境渾然一體。結尾寫波底之月,以景結情,傳達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涼傷感。全詞一派淡泊、淒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嘆惋,因景而生懷人之情,悲嘆人生無常,令人感慨萬千,悵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憂傷的的泄曲,裊裊地流進了讀者的心田。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