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27


作者:蘇軾等
頁數:127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作於熙寧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為送別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潤州丹徒人,與東坡誼兼戚友。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蘇軾時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潤州一帶賑饑,子玉赴懷守之靈仙觀,二人結伴而行。次年二月,蘇軾金山(潤州西北長江中)送別子玉,遂作此詞以贈。

上闋寫離別時的情景。首二句以晉人桓伊為王徽之吹奏三個曲調的典故,以發問的形式提出疑問:夜深人靜時,是誰吹奏有名的古曲,將人們從夢中喚醒?此二句暗寫離別。次二句融情入景,通過新月、煙雲、天空、江面等景,將整個送別情景和盤托出。

下闋遙想「明日」分別的情景。「欲去又還不去」,道了千萬聲珍重,但遲遲沒有成行。二月春深,將是「落花飛絮」的時節,景象淒迷,那時別情更使人黯然。「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設想離別的人終於走了,船兒離開江岸漸漸西去。送別的人站立江邊,引頸遠望,不願離開,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願,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舊東流入海。以「流水無情」反襯人之有情,又借「飛絮送行舟」表達人的深厚情意,結束全詞,分外含蓄雋永。

詞所謂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謂作此詞的第二日開船,須作稍為寬泛的理解。

此詞上片寫送別情景,以景色作為笛聲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別時的感傷氛圍。下片運用疊句造境傳情,想象次日分別的情景,大大擴展了離情別緒的空間。如此虛實結合,渲染出一種強烈的情感氛圍,使讀者受到極強的藝術感染。



  
●虞美人  蘇軾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枉教人夢斷瑤台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蘇軾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閨怨的雙調詞,上片寫美人,下片掉轉筆鋒,專詠榴花,借花取喻,時而花人並列,時而花人合一。作者賦予詞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潔、自傷遲暮的品格和情感,這兩個美好的意象中滲透進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詞中寫失時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懷;以婉曲纏綿的兒女情腸,寄慷慨鬱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為襯托,寫一位孤高絶塵的美麗女子。起調「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點出初夏季節、過午、時節、環境之幽靜。「晚涼新浴」,推出傍晚新涼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進而工筆描繪美人「晚涼新浴」之後的閒雅風姿。作者寫團扇之白,不只意襯托美人的肌膚潔白和品質高潔,而且意象徵美人的命運、身世。自從漢代班婕妤(漢成帝妃,為趙飛燕譖,失寵)作團扇歌后,古代詩人筆下,白團扇常常是紅顏薄命,佳人失時的象徵。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無人」的寂靜氛圍,這裡又寫「手弄生綃白團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內心一種無可奈何的寂寥,接以「扇手一時似玉」,實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運。以上寫美人心態,主要是用環境烘托、用象徵、暗示方式,隱約迷離。以下寫美人初因孤寂無聊而入夢,繼而好夢因風搖竹聲而被驚斷。「漸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處境之幽清和內心的寂寞。

以下數句是說:美人入夢後,朦朧中彷彿有人掀開珠簾,敲打門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陣興奮和一種期待。可是從夢中驚醒,卻只聽到那風吹翠竹的蕭蕭聲,等待她的仍舊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詩云:「開門復動竹,疑是玉人來。」(《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東坡化用了這種幽清的意境,着重寫由夢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悵惘:「枉教人」、「卻又是」,將美人這種感情上的波折突現出來了。

從上片整個構思來看,主要寫美人孤眠。寫「華屋」,寫「晚涼」,寫「弄扇」,都是映襯和暗示美人的空虛寂寞和嘆惋悵恨之情。

下片用穠艷獨芳的榴花為美人寫照。「石榴半吐紅巾蹙」,化用白居易詩「山榴花似結紅巾」(《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句意形象地寫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徵,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耐人尋味。「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這是美人觀花引起的感觸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開放的季節,又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它不與桃李爭艷、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

「穠艷一枝細看取」,刻畫出花色的明麗動人。「芳心千重似束」,不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徵,並再次托喻美人那顆堅貞不渝的芳心,寫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難展的情態。「又恐被秋風驚綠」,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遲暮之感。「若待得君來向此」至結尾,寫懷抱遲暮之感的美人與榴花兩相憐惜,共花落簌簌而淚落簌簌。

詞的下片借物詠情,寫美人看花時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時而觀花,時而憐花惜花。這種花、人合一的手法,讀來婉曲纏綿,尋味不盡。作者無論是直接寫美人,還是通過榴花間接寫美人,都緊緊扣住嬌花美人失時、失寵這一共同點,而又寄託着詞人自身的懷才不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