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28


作者:蘇軾等
頁數:128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絶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洞仙歌  蘇軾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描述了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着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與心靈的美好、高潔,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嘆。

上片寫花蕊夫人簾內欹枕。首二句寫她的綽約風姿:麗質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涼無汗。

接下來,詞人用水、風、香、月等清澈的環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潤,創造出境佳人美、人境雙絶的意境。其後,詞人借月之眼以窺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飾的殘妝——「釵橫鬢亂」,來反襯她姿質的美好。上片所寫,是從旁觀者角度對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觀察。

下片直接描寫人物自身,通過女主人公與愛侶夏夜偕行的活動,展示她美好、高潔的內心世界。「起來攜素手,」寫女主人公已由室內獨自倚枕,起而與愛侶戶外攜手納涼閒行。「庭戶無聲」,製造出一個夜深人靜的氛圍,暗寓時光不知不覺中流逝。「時見疏星渡河漢」,寫二人靜夜望星。

以下四句寫月下徘徊的情意,為納涼人的細語溫存進行氣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過寫環境之靜謐和鬥轉星移之運動,表現了時光的推移變化,為寫女主人公納涼時的思想活動作好鋪墊。結尾三句是全詞點睛之筆,傳神地揭示出時光變換之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時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這首詞寫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艷羡、讚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詞清空靈雋,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令人神往。

●洞仙歌  蘇軾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

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

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

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箇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通篇詠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讚美。

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閙的表徵,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

「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詞,彷彿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於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讚美柳的體態標格。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絶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裊裊,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

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併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艷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特色,從她的體態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