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129


作者:蘇軾等
頁數:129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作者:蘇軾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宋詞鑑賞

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儘管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著名的《楊柳詞》,據唐人孟郊《本事詩》載:白居易有妾名小蠻,善舞,白氏比為楊柳,有「楊柳小蠻腰」之句。

及年事高邁,小蠻還很年輕,「因為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坊裡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後宣宗聽到此詞,極表讚賞,遂命人取永豐柳兩枝,移植禁中。東坡這裡化用樂天詩意,略無痕跡,但平易曉暢的語句中,卻藏有深沉的含義。」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淒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

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時舒展。

全章用象徵法寫柳,詞人筆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麗命蹇的佳人。詞中句句寫垂柳,卻句句是寫佳人。讀罷全詞,一位品格清淑而命運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讀者面前。

蘇軾的詠物詞,大多借物喻人、詠懷,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託于所詠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這首詞突出地體現了上述特點,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蘇軾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迴首,為我沾衣。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作於元祐六年(1091)蘇軾由杭州太守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時,是作者離杭時送給參寥的。參寥是僧道潛的字,以精深的道義和清新的文筆為蘇軾所推崇,與蘇軾過從甚密,結為莫逆之交。蘇軾貶謫黃州時,參寥不遠兩千里趕去,追隨他數年。這首贈給參寥的詞,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時也抒寫出世的玄想,表現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詞達觀中充滿豪氣,嚮往出世卻又執着于友情,讀來毫無頽唐、消極之感,但覺氣勢恢宏,蕩氣迴腸。

詞的上片起勢不凡,以錢塘江喻人世的聚散離合,充分表現了詞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寫錢塘江潮水一漲一落,但一說「有情」,一說「無情」,此「無情」,不是指自然之風本乃無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風,卻絶情地送潮歸去,毫不依戀。所以,「有情卷潮來」和「無情送潮歸」,並列之中卻以後者為主,這就突出了此詞抒寫離情的特定場景,而不是一般的詠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詞、《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詩,着重渲染潮聲和潮勢,並不含有別種寓意。

下面三句實為一個領字句,以「問」字領起。西興,錢塘江南,今杭州市對岸,蕭山縣治之西。「幾度斜暉」,即多少次看到殘陽落照中的錢塘潮呵!這裡指與參寥多次同觀潮景,頗堪紀念。「斜暉」,一則承上「潮歸」,因落潮一般傍晚時分,二則此景我國古代詩詞中往往是與離情結合一起的特殊意象。

此句以發問的形式,寫出天上陽光的無情。地下潮水無情而歸,天上夕陽無情而下,這是以天地和自然萬物的無情,襯託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謂面對社會人生的無情,不必替古人傷心,也不必為現實憂慮,必須超凡脫俗,「白首忘機」,泯滅機心,無意功名,達到達觀超曠、淡泊寧靜的心境。這幾句,帶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強烈的哲理色彩,讀來令人感慨。

從上片寫錢塘江景,到下片寫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記述他與參寥杭的游賞活動。「春山」,一些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許別有所據,但從詞境來看,不如「春山」為佳。前面寫錢塘江時已用「斜暉」,此處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煙霏」正是春山風光,「暮山」,則要用「暝色暗淡」、「暮靄沉沉」之類的描寫;此詞作於元祐六年三月,恰為春季,特別叮嚀「記取」當時春景,留作別後的追思,於情理亦較吻合。

「算詩人」兩句,先寫與參寥的相知之深。參寥詩名甚著,蘇軾稱讚他詩句清絶,可與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詩,戲以此贈》雲「底事東山窈窕娘,不將幽夢囑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風上下狂」,妙趣橫生,傳誦一時。

他與蘇軾肝膽相照,友誼甚篤。早蘇軾任徐州知州時,他專程從餘杭前去拜訪;蘇軾被貶黃州時,他不遠二千里,至黃與蘇軾游從;此次蘇軾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後蘇軾南遷嶺海時,他還打算往訪,蘇軾去信力加勸阻才罷。這就難怪蘇軾算來算去,像自己和參寥那樣親密無間、榮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見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歸隱佳侶,轉接下文。

結尾幾句表現了詞人超然物外、歸隱山水的志趣,進一步抒寫二人的友情。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東山再起後,時時不忘歸隱,但終究還是病逝于西州門。羊曇素為謝所重,謝死後,一次醉中無意走過西州門,覺而大哭而去。

詞人借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會象謝安一樣雅志相違,使老友慟哭于西州門下。